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围棋文化 - 围棋趣闻
发表日期:2014年1月12日 作者:李昌镐 编辑:管理员 有4449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不得贪胜

序言

19977月,我与李昌镐在首届中韩天元对抗赛中首次相遇,从此开始了至今长达十五年的棋坛争斗。我与李昌镐年龄仅相差一岁,是新一代棋手中年龄相近的两个人,同时又保有各自国家的天元称号,棋风都偏稳健,喜爱实地,很自然地,我们成为了棋坛好友。
       
欣闻李昌镐《不得贪胜》一书要出版,作为好友的我,自然是十分欢喜,欣然应邀作序。当我看到书稿全貌,看到浓墨书写的《不得贪胜》的书名,便感觉此书必能带给大家一个完全的李昌镐。在一口气读完本书之后,更感觉到此书无论从内容还是文风来说,都处处体现了李昌镐的处事风格。不得贪胜即是对李昌镐近三十年行棋、做人的最好体现。
       
在十五年的交手过程中,李昌镐始终保持着厚实、均衡的棋风。李昌镐的棋看上去很,朴实无华、大巧若拙,每一步都恪守不得贪胜的行棋原则,看上去略显吃亏、迟缓乃至笨拙的棋,在关键时刻却往往能够发挥巨大作用。在其巅峰时期,行棋很少出错,但只要对手稍有失误,便会遭到他的致命一击。
       
作为当代棋坛的顶级棋士之一,面对各种比赛,虽然内心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但无论对手如何出招,是挑衅或是诱惑,他总能用强大的心理控制住自己的冲动,始终按照自己的思维和方针行棋。如果局面有利,他会用最简洁、最稳妥的方法行棋,纵然对手攻击力超群,在他闪转腾挪、谨慎出击的行棋方式下,也很难有用武之地;如果局面不利,他也能够不急不躁,利用后半盘的精准计算蚕食对方,以至于在李昌镐手中下出的前半盘落后,但后半盘反超并以半目胜出的棋局比比皆是。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1998年第十一届富士通杯决赛。当时我的形势领先于李昌镐,我的老师聂卫平在央视直播讲解中,已经提前预判我的胜利,但最终我却因官子的疏漏遗憾地输掉了整盘棋。而十年之后的富士通杯,我极其渴望再次与李昌镐在决赛中对决,以我今日之实力来报十年前的一箭之仇。但正是这种贪胜之心的作祟,在通往决赛的路上,我发挥失常,中盘即败给了古力,失去了一个践行与李昌镐十年之约的机会。
       
人生很多遗憾总是无法弥补的,过去了也不再回来。而经历了大大小小数百场无言的战斗后,不得贪胜这四字棋谚,却更深入我心。
        
围棋是一个缩小了的人生,在行棋过程中所蕴含的哲理,亦是人生的哲理。不得贪胜并不只体现在围棋这个领域中,它更是一种具有人生指导意义的胜负哲学。在人生的漫长旅程中,试着以不得贪胜的心态来应对人生中的多种压力与挑战,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感悟和收获。秉执不得贪胜的理念,面对胜负之争,会使你的心态更为平和,行事更为稳重,虽不贪胜,而胜利却更有可能如水到渠成般地自然而来。这句来自中国古代先哲的棋谚,千百年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并已在世界上的其他地区开花结果。为此,作为中国人我备感自豪,同时也祝愿更多棋坛之外的朋友,也能够领悟不得贪胜的玄妙哲理,并将其发扬光大。
        
前年,李昌镐迈出了人生中的重要一步结了婚,并且和我一样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我们彼此都走上了全新的道路,更多的胜负在等待着我们。未来,我们会保持一颗不得贪胜的心,去迎接更大的成功。
                                                                                                                    
常昊 
                                                                                                           2012
7月于北京

 

前言 我是李昌镐

大家好,我是李昌镐,出生于19757月,韩国全罗北道的全州是我的故乡。
        
在三十多年前的一天,我的母亲正在往饭桌上摆放一家人的可口饭菜,一连串几近惯性的熟练工序后,她掀开锅盖,可是哪有什么饭菜?只见一条蟒蛇蜷曲着如同一盘粗线圈安安稳稳地趴在锅里。母亲被吓得浑身颤抖,直往后退,结果一脚蹬空,从睡梦中惊醒过来。这个搅扰母亲睡眠的梦预示了一个生命的孕育,那就是我。可是母亲梦到的不是飞天的龙,也不是修炼千年的蛇精,只不过是条再平凡不过的蟒蛇,而这个也就是我的胎梦了。
       
儿时的我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孩子,唯一可以拿出来说的就是:我曾经参加过奶粉公司举办的全国优秀儿童选拔大赛。在这个大赛上,我得奖了,不过这充其量能够证明我是一个足够健康的孩子,并没有赋予我任何别的色彩。然而,当时间的河水流至1981年,我走进了围棋这个全新的世界,而正是与围棋的相遇,使我的人生开始踏上变化的波涛,激流向前。
         1984
8月,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间点,因为韩国当代最优秀的围棋斗士曹薰铉九段收我为徒了,从此我们二人结下深厚的师徒情缘。而两年后,也就是19867月,我一脚踏过职业级别的门槛,迈进了职业棋手的行列。1989年,我作为有记录以来最年少的棋手赢得了国内比赛的最高头衔。1990年,我再次进入了围棋头衔争夺战的厮杀中,而这次的对手,正是我最为尊敬的,同时又是韩国围棋界内最巅峰的棋手我的恩师。一番苦斗过后,我获胜了。接下来的情况大家应该不陌生了。1992年,我成为最年轻的世界围棋比赛冠军。1995年,通过105名国会议员联名推荐,我被冠以公益贡献者的美誉,获得了免除兵役的殊荣。可以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非常惭愧。我通过围棋有了一些名气,在那段时间里,围棋的发源地中国和掌控现代围棋版图的日本都在韩国围棋面前败下阵来。如果说我作为终生浸淫于围棋的一个渺小的个体,曾经对这个广大的世界和伟大的祖国做出过一点贡献的话,那么我想,以上这些就是全部了。
        
时光的河流永不停息,倏忽而过,转眼,今年已是2011年,我也36岁了。在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我无暇喘息,一刻不停、一步不放松地跋涉在围棋这条路上。人们习惯把那些将所有精力都放在读书上,对周围事物一概不闻不问的傻乎乎的人戏称为书痴。而我除了围棋之外,别的东西也是一概不知,这样的话,我大概可以被称为棋痴了。
        
围棋这条路上前行,那些带着最早最强最高等夸张修饰语的名誉,以及众人对我的关心和期待如雪花般纷纷向我投来。当然,伴随而来的还有我通过这些得到的物质乃至精神上的种种实惠。可我想说的是,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能够有机会做自己喜欢做,并且能够做得好的事情,这本身才是最高的封赏,对此,我的内心充满感激,真的深深感谢那些流淌过的岁月。
        
最近几年我的事业进入了瓶颈期,有的人看到我那委靡的布阵气势,摇摇头说:李昌镐已经走过了事业的顶峰,开始走下坡路了。对此,我不置可否。我只想在这里做个假设,如果我的职业是个推销员,那么在36岁这个年纪,肯定会听到许多人叫我年轻人。然而围棋不是销售,在这个要不断角逐胜负的世界,青春岁月更如白驹过隙,二十几岁精神和身体的顶峰时期会转瞬即逝,这确实是让人无可奈何。但是,作为一个平日端坐在围棋盘前面,投入大量时间研究战术,不时陷入长考的棋手,在面对人们的质疑时,我想在此回应一句,那就是:我人生的大局现在正进入转折点。从儿时便谙熟不得贪胜的棋谚,此时在我脑海中变得深刻了起来。
        
我坚信:胜负并不是围棋的全部,在超越胜负的上一层,蕴藏着至高无上的价值。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引下,我开始思考着:如何通过自己能够做到的,哪怕只是一小步的实践来促进围棋这项运动的大众化。现在围棋普及的形势并不容乐观。围棋的特点决定了下围棋需要很多时间和深刻的思考,而这是现在的孩子们所不能忍受的,他们更喜欢有直接感官刺激的电脑游戏。所以围棋的冷板凳有越坐越冷的趋势。然而我们仍有希望,希望的火星也不断在闪耀,比如在以欧洲为代表的其他文化圈,围棋热正在逐步高涨。
        
围棋是人生的缩影,围棋是凝结的宇宙。围棋给予孩子们和成年人一样的权利:虽然我是小孩子,但是让我们在棋盘上平等地较量一番吧。围棋是纯智力的运动,如果你想在成人礼到来之前充分地开发智力,那么像学习围棋这般富有成效的方式是不可多得的。不仅如此,围棋更是一种可以让练习者不断磨炼心性、增强耐性、提升修养的最佳处方。
        
去年,我幸运地遇到了人生的另一半,然后我结婚了,组建了家庭,成为了一家之长。再之后我自然而然地,开始想到了自己未来的孩子们。我想把围棋的故事讲给自己的孩子听,也想讲给世上所有的孩子听,我想让这本书能够成为父母为孩子轻声朗读的卷卷书册中的一部分。为此我利用近似于围棋比赛中读秒般的短暂间隙,站在人生的转折点上步步回望,点点记录我作为棋手的生活。记忆的片段粗糙生硬并且不连贯,而多亏以CYBERORO网站的孙忠秀常务为代表的诸位的帮助,这些类似碎片的东西才得以再次连接组合,成为光滑的绸缎。在这里,我向为此书付出汗水的各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李昌镐 
                                                                                                                             2011
8

 

引言  人生如棋,不得贪胜

有人说世界上销量最多的一本书是《圣经》中的《十诫命》。如同《十诫命》一般,在围棋界,我们有著名的《围棋十诀》。
一、不得贪胜:越是对胜利存有贪念,越得不到胜利。
二、入界宜缓:穿越警戒线时要缓慢。
三、攻彼顾我:向外攻击对方的时候要回首自身形势。
四、弃子争先:即使丢掉部分棋子也要抢到先手。
五、舍小取大:放弃小的利益追求大的收获。
六、逢危需弃:遇到危急情况要弃子。
七、慎勿轻速:不要轻率快速行棋。
八、动须相应:每步行棋需相互配合。
九、彼强自保:如果对方势力强大则需先谋求自身安全。
十、势孤取和:形势危孤则首选平和。
        
关于《围棋十诀》的作者,一说是中国唐朝的王积薪,另一说是中国宋朝的刘仲甫。之所以存在争议是因为《围棋十诀》并没有完整的史籍流传下来,而是在其他的著作中被人所提及,所以关于作者是谁,两种主张都不能够服众。 但是,凝结了千年智慧和历史馨香的《围棋十诀》并没有因为其作者的不明确而使得自身魅力减损。而那些理解《围棋十诀》,懂得其中真义并且把它在世界各地传播的人们,真的称得上是促进世界进步的优秀知识人。《围棋十诀》本身,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可贵遗产。
      
《围棋十诀》是下围棋时必须铭记的十条戒律。然而其中10条四字棋谚所蕴含的智慧早已经超越围棋的局限,包罗生活的万象,超越东西古今的界限,具有长久不衰的生命力。
      
《围棋十诀》的第一条戒律便是不得贪胜。其意思便是字面上的越是对胜利存有贪念,越得不到胜利。但是作者之所以最初会煞费苦心把这一条放在《围棋十诀》的第一位,是因为他先知先觉地意识到不得贪胜的深刻性不仅仅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它是统领其余九条的总纲领,是具有普世价值的人生指南。
        
这里所说的已经超越了围棋盘上的胜负,它的意思更加宽广,指的是在社会各个层面的多样领域中人们所渴求的目标。而贪胜则自然是指对实现目标的执著不得贪胜抛开了围棋盘上狭窄的虚像,向我们展现了如果太执著于目标则会一无所获的人生现实。
       
人生的目标自然是求胜,但是对目标过于执著,就会让我们心浮气躁、视野狭窄、思维僵化。不得贪胜并不是让我们放弃求胜之心,而是要我们时刻保持头脑冷静,避开各种诱惑,认清自己,从而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孙子兵法》中有句名言: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能够避开针锋相对的战斗,利用对手的弱点来牵制对手、壮大自己,获得最大利益,便是达到成功的最高境界。
        
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不断地听这种四字棋谚的说教,次数多得如同耳朵里面钉了钉子一样。当时我并不觉得这些理论已经超越了围棋戒律的范畴,带有人生指针的意义,直到现在我才有所领悟。之所以会那样,是因为我是一名职业棋手,在夺取冠军获得奖金便是最崇高美德的职业围棋界,那些胜负之外的模糊观念我连转一下眼珠的空暇和心情都没有。
        
正是因为以上的理由,围棋是唯一一种只有业余人士才能达到至高精神境界的比赛。对那些通过围棋来追求实际金钱价值的职业棋手来说,围棋已经成为了谋生的手段,胜负直接关系到奖金的多少,所以根本无法从胜负的囚笼中摆脱出来。而纯业余棋手则可以自由地驾驭在胜负之上,他们可以想象到更加宽广的世界,进行更多的创造。
          
胜负只是围棋向我们展现的世界的一个小小角落。但意外的是,许多人都错误地认为胜负是围棋的全部。韩国围棋协会成立后为正式加盟韩国体育会做出了诸多努力,而这些努力引起了人们关于围棋是运动还是艺术的论战。这个情形的产生便是执著于围棋胜负的结果。
         
韩国围棋的体育运动演化成了时代的潮流。在学校里,围棋被选为正规的科目,由此围棋教室事业开始爆发式发展,儿童围棋也开始活跃。之所以有如此多的围棋梦之树的播种,是因为韩国发掘了国内诸多代表性的围棋天才。这一点是任何人也无法掩盖或否定的事实。
        
但是并不是说把围棋命名为运动就改变了那数千年流传下来的围棋的本质。从遥远的过去开始,先行者们就不断追求围棋的艺道,而这种艺道在体育围棋中,依然存在着。享受这种艺道追求的人,便是业余棋手。
        
我的爷爷和父亲虽然棋艺并不是特别突出,称不上高手,但是他们比我更加享受围棋。因为他们完全从胜负中解放出来。围棋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一种世界,不管棋艺高低,也不管是赢还是输,以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态尽情享受围棋的乐趣,这便是不得贪胜的境界。

第一章 成长

引言 孩子在童年时应该尝试所有自己想做的事情,那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自己的才能。
       
才能是一棵树,它既贪婪又挑剔,以家人的关心和爱护为生。在家人用浓厚温暖的爱围成的城堡中自由成长起来的孩子们,思维会更加开阔,看待世界的角度也趋向柔和。相反,如果孩子的父母是一对急切地想让孩子完成自己未竟心愿,想让成功的理想在下一代中实现的人,那么孩子便会在无止境的学业压力中,在充满各种压抑的痛苦中成长。那样他们很容易陷入偏激,世界观也会变得极端。

求胜——孩子的天性

在遇到围棋这项爱好之前,我一直是个表现极为平凡的孩子。有人会说:哦,那个关于大蟒蛇的胎梦就很特别嘛。但在当时,那也不过是个平常的胎梦,只不过在我成为职业棋手赚得一点名誉后,蟒蛇胎梦才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看着儿时的李昌镐,没有人会觉得我是个特别的孩子。
        
如果硬要找个特征将我区别于其他同龄孩子的话,那就是当时我长得块头很大,健壮得很。很难想象吧,因为现在的我完全是那种可以划归为矮小体形的一类人。亲戚朋友们也经常会拿这点开玩笑说:你是不是用脑过度结果个头不长了。想想也是,说不定真是这个原因呢。如果我的个头能够按照当初的势头一直发展,应该长成和我的弟弟差不多一样的体形了吧?顺便提一下,弟弟英镐是个身高180厘米,体重超过0.1吨的壮实男儿。
        
儿时的我也从未立下过志向说一定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不是偶然的机会,误打误撞进入围棋界,我想自己肯定会做起摔跤选手的春秋大梦。我真的是很喜欢摔跤,当时摔跤选手李满吉正活跃在体坛,拥有完美体形和英俊外貌的他被人们称为天下壮士。在他的影响下,摔跤一度成为韩国人气最为高扬的体育运动。而我也不例外地深深陷入摔跤的魅力中。小学(全州交大附属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成为了摔跤王,记忆中我从未在沙盘上输过。
        
平常的时候,我也会和其他的孩子们一起玩弹弹珠、打片子等小游戏,但是我最痴迷的游戏除了摔跤外,要数电子游戏了。如果你也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上小学的这一代,那你肯定会记得小蜜蜂火凤凰这两款电子游戏。只要有时间,我和英镐就会去社区里的电子游戏厅,仿佛是战士踏上征途般雄赳赳气昂昂。而我们能玩得这么恣意,全是托了父亲的福,想不到吧?
        
因为我们的父亲经常带着还在上幼儿园的我和弟弟去电子游戏厅玩,在父亲的庇护和带领下,我们很快成为电子游戏厅的常客,并且迅速成为周围人们注意的人物。因为我们是天下无敌的兄弟俩。拿着响当当一个铜板,我们就能占住一个机器一整天不输,一直玩下去。所以,理所当然的,我们成为了游戏厅老板最讨厌的顾客。
        
有一天,我们像平常一样正在认真玩游戏,店主人,也就是那个大叔叫我们了……英镐每每说起这一段总是眉飞色舞充满自豪,如同我们俩是征服了整个电子游戏厅的英雄好汉。而这段故事最为高潮、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是老板抓住我俩的衣服,近乎哀求地说:孩子们,叔叔把你们的钱还给你们,求求你们到别的地方玩吧,好不好?
       
在当时诸多款游戏中,我最喜欢的就属小蜜蜂了,也许是因为经常玩这个游戏,当时我幼小的心中就产生了强烈的对胜利的渴求。
        
如果英镐创造了通过100关的记录,我会真心地祝贺他。但是,弟弟亲归亲,胜负却是另外的不可混淆的事情,我心里会期待着第二天的到来,因为我一定要创造闯过150关的记录。被激起好胜心的英镐用尽招数疯狂达到160关的记录,并向我炫耀时,我还是会夸他厉害。但是我的心里并不平静,只有创造出200关的记录才会安心。当时的我便是这样:即使对那么疼爱的弟弟,我也不会让出最高记录保持者的位置。

愉快的童年源于父母的恩德

记忆中,我从没有挨过父母的严厉批评。仔细想想平时挨说也是有的,当然都是为了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我生来是个左撇子,母亲很想给我改过来,所以每当看见我用左手就会说我几句。但是,这时爷爷总会站出来说:哎呀,左撇子是什么大错吗,值得这样骂他?长大了自己就改过来了嘛。就算是长大后也改不过来,用左手也很好啊,别管啦。
        
所以,直到现在,我还是个左撇子。我也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在下围棋的时候刻意用右手了,因为我得知用右手是对对方的尊重,所以,没有经过痛苦的改正和纠结,我很自然地成为了两只手使用起来都很灵活的人。
         
每当回忆起童年,我眼前就会浮现家人的容貌,脑海中充满了愉快的回忆。能够这样快快乐乐、无忧无虑度过一个阳光的童年,真是我的幸运。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养成了看待整个世界和人生的积极态度,学会了用肯定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一切,乐观地看到事情充满可能的一面,并且从头到脚饱含着走向完美人生的力量。
        
父母不责骂我,但他们也绝对不是对我完全不闻不问地放养。父亲表面上是个言语不多,有点木讷的人,但是他内心感情丰富,充满温情。我们和父亲都很亲近,经常一起出入电子游戏厅,还会把被子铺开,然后在上面玩摔跤。看到我们在一起胡闹,母亲就会在旁边咂舌有声地说:啧啧啧,有其父必有其子,真是孩子气不懂事啊。
        
父亲不仅是我们坚实的后盾和强有力的保护者,更是一个想法与我们超级一致的好朋友。现在回想起来,父亲怎么可能天生就和我们的视角一致呢,只是他在尽最大努力地贴近我们的心理罢了。不知道我的孩子会什么时候到来,我也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像父亲那样做一个优秀的爸爸。因为这真是一件特别不容易的事情。
        
我的母亲是一位特别具有亲和力,并且做每件事情都风风火火的女强人。弟弟英镐的性格中有一点和我有很大不同,那就是他总是能很轻松地融入周围的人群,很快地交到朋友。我想这应该是他遗传了母亲基因的缘故吧。
        
母亲简直就是母性力量的化身,在高度重视子女教育的韩国,她是那种极少见的母亲。因为她从来没有对我们三兄弟施加过任何压力或者骂过我们,让我们好好学习,好好学习。所以我从来没有被强迫要努力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者必须做什么事情。别的孩子们经常会在家中承受考试压力,但在我们家,这是没有的事。
        
不仅不给我们压力,母亲的想法似乎是小的时候就应该尝试所有自己想做的事情。只有都经历过,才会发现自己最想做的,而那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自己的才能。所以母亲十分坚定地放手让我们自己去选择未来的路,并在背后默默地支持我们。
       
我的父母从不着急命令子女去干什么。他们仿佛一开始就明白一个道理:那样的命令并不是真正为了孩子,而只不过是偏执地想要满足自己的欲望。
        
那些能够左右孩子未来的才能肯定是藏在了某个地方,它说不定会在某个时刻爆发出来。所以,如果条件允许,让孩子们自己去挖掘自身最突出的才能吧。作为父母,能让孩子们多去经历,多去思考,这才是最好的爱。
        
除此之外,父母需要做的最首要的一点,就是要让自己的孩子们有这种信念:在我的背后,一直有家人在关注着、支持着、守护着我。才能是一棵树,它既贪婪又挑剔,以家人的关心和爱护为生。在家人用浓厚温暖的爱围成的城堡中自由成长起来的孩子们,思维会更加开阔,看待世界的角度也趋向柔和。相反,如果孩子的父母是一对急切地想让孩子完成自己未竟心愿,想让成功的理想在下一代中实现的人,那么孩子便会在无止境的学业压力中,在充满各种压抑的痛苦中成长。那样他们很容易陷入偏激,世界观也会变得极端。
        
我并不是一开始就知道这个道理,而是在无数次激烈的围棋战斗中,一点点地醒悟,一点点积累起这种认识。而正是这些教育思想造就了我,成为我之所以为我的原因。
围棋就是魔法的世界,围棋就是宇宙的中心,
世界的所有秘密都被呈现在围棋中,
而只要稍微开拓一下视野,那无穷无尽的变化就会滚滚涌现。
在那如同迷宫般交错的横线和竖线上思索,
然后每次解决困局找到新的棋路的欣喜,
就如同发现天下至宝。

围棋盘上描绘的宇宙

我会对围棋产生兴趣是非常偶然的。之前天天都会看到围棋和下围棋的人,围棋对我来说简直是和锅碗瓢盆一样的存在,但是就在那天,围棋突然像被描上异彩的图画,一下子闯入了我的视线。依旧是我的爷爷和他的朋友们,依旧是那个我再熟悉不过的黄色棋盘,也依旧是一些白色的和黑色的小棋子被一个个放到这里,或者摆到那里。然而不依循旧例的是,所有的这一切突然在我眼中变得异常神奇。
        
哦,围棋莫非是只有大人们才能知晓的神秘世界?围棋难道是我无论如何也不能够靠近的禁闭世界?为什么有的人会脸上红一阵子绿一阵子,而有的人却喜上眉梢,想掩饰都掩饰不住?为什么人们会如此痴迷?我想要去发现和探索这个世界的欲望悄悄地膨胀起来。
        
那时候我的年龄究竟有多大,说实话我自己都记忆模糊说不清楚了。听长辈们说我当时是上幼儿园的年纪,那么推算起来,大概是6岁的时候吧。
        
我先是天天缠着爷爷教我下围棋。而爷爷对他的这第二个孙子也尤为疼爱。这并不仅仅是因为我在围棋上表现出的才能,也因为他老人家在之前就对我非常好。很难找到爷爷对我偏爱有加的原因,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是围棋让我们这祖孙俩越来越亲近。
        
当然,刚开始下围棋的时候我也并不是很严肃认真的,依稀记得当初是从弹棋子的游戏开始学习围棋的,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坚信:弹棋子就是围棋。
        
爷爷是想让我在正式学习围棋之前,首先能够和围棋盘、棋子亲近起来。如果要更好地学习围棋,那么必须对围棋产生由衷的热爱,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学好围棋。
        
在弹棋子的游戏之后,我开始逐步学习五子棋了,再之后对围棋稍稍有些熟悉,爷爷便领着我和表店的修表大叔一起玩吃子圈地的游戏了。
        
进入了围棋这个成年人的世界,幼小的我内心充满着惶惑。在我眼里,围棋就是魔法的世界,围棋就是宇宙的中心。世界的所有秘密都被呈现在围棋中,而只要稍微开拓一下视野,那无穷无尽的变化就会滚滚涌现。在那如同迷宫般交错的横线和竖线上思索,然后每次解决困局找到新的棋路的欣喜,就如同发现天下至宝。
         
天哪!世界上竟然有如此有趣的游戏!自从开始了解、学习围棋后,以前常和邻居小朋友们玩的弹弹珠也好,打片子也罢,都变得乏味不堪。虽然还是继续玩电子游戏和摔跤,但是我再也感觉不到往常的那种乐趣了。
        
因为在我的头脑中,不知不觉的一块巨大的围棋盘牢牢地占据了高地,自此我所有的想法都开始离不开围棋了。每当捏起那滑溜溜的凉凉的棋子,我就再也分不清是棋子变化为我,还是我本为棋子,时常有这种人棋合一的感觉。并且,不知道从何时起,渐渐地,我待在爷爷身边的时间越来越多,竟然超过了和小伙伴们做伴的时间。开始的时候,爷爷认为我对围棋的兴趣不过是孩子一时兴起的小爱好,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老人家似乎也开始想要教给我更多关于围棋的事。
       
爷爷开始用自行车驮着我,每天去造访各个棋院。当时并没有教授儿童围棋的学院或者围棋道场,所以如果想要教孩子学习围棋,只能是在家中由大人直接教,或者到小区内的棋院,对人家说:教我一招吧。当时的现实情况就是这样的。
       
平日上完学从学校回家后,周末一大早,爷爷便会带着我出门。弟弟英镐看着我们爷俩的匆匆形色非常羡慕。这话是我们俩都长大成人后我才听说的,然后我才开始想到:对啊,弟弟是会有这种想法的啊……”我真是一个不可救药、感觉迟钝的家伙。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在那个并没有多少孩子下围棋的时代,我很快便成为了全州名人。彼时彼刻的我浑然不觉,但是现在回想起来,我的爷爷真是有教授围棋的独门秘法。他并没有操之过急地为我请一位固定的业余讲师或者职业棋手做老师,而是让我和不同的会下围棋的人对弈。只要是会下围棋,不论棋艺高低,爷爷都会让我和他们下一盘。
        
现在来揣测爷爷的想法,他似乎是想让我和尽可能多的人对弈,从而积累接触不同棋风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我遇到过棋艺和我一般的人,也遇到过有名的业余围棋高手。
        
几年后我成为了职业棋手,开始面临许许多多的胜负角逐,但是有了这些广泛经验后,我能够不拘泥于框架规矩,而继续保持活跃自由的思维。正是因为那些棋艺水平各异的对手给我带来了广阔的思维方式。
        
每次我和别人对弈的时候,爷爷都会殷勤地出钱为对方买烟或请一顿炸酱面。
         
看着爷爷的所作所为,那个时候的我便形成了一种对待社会的态度,一生都会保存内心的训诫自然地开始铭刻在心间,扎下深根: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不论是大的还是小的,微不足道的还是重要的东西,如果你想获取,那么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这个是在世间生存的严格法则。
        
爷爷从来没有跟我说过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话。但是他用无言的实际行动教会了我,这比起百句千句的叮咛更有效果,教会了我人生的至理。
        
得到多少,就要付出多少。爷爷用无言的实践向我展示的训诫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根,并一步步不断成长,它的干越来越粗壮,它的枝丫也开始扩散,郁郁葱葱。得到多少,就要付出多少,爷爷的教诲同时还启发了我:如果你想得到对方的尊重,那么首先要尊重别人。回首过往,不管是人生,还是围棋,我的爷爷都是那位向我展示前路的启蒙老师,他是我人生的Mentor(指导者、良师益友)。
         
如今社会,Mentor这个词语是随处都可听到的。不仅在日常的生活中会常常听到,而且当你走进书店,充斥眼帘的必然有Mentor这个词语,而它通常醒目地立在书的封皮上。
         
在希腊的长篇叙事诗巨著《奥德赛》(Odyssey)中,主人公奥德修斯有一位忠实的建言者,他的名字就叫作“Mentor”Mentor这个词包含着贤明的值得信赖的商谈对象、指导者、老师等多层意思。而“Mentor”这个名字,也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被无数次呼喊,因为像Mentor一样值得信赖和追随的诚恳的老师,是非常可贵的。
          
爷爷不仅仅教会了我围棋,在我人生的各个方面,爷爷都给了我巨大的影响,他是我心灵的老师。每当我遇到困难,感到惶惑不堪时,只要我思考一下如果爷爷处在同样的境地,他会怎么做呢?这样想着,我渐渐地就会平静下来,心理也会安稳,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头绪。
        
想起爷爷的时候,总会自然地想起他的那句四字成语步步登高。一步,再一步,走向更高。而爷爷也如同他生前向我展示的那样,他的一生,正是践行着步步登高的原则,从始至终。
        
我一生的座右铭是诚意,如果说这是和爷爷心意相通的追求的话,那么步步登高便是诚意的实践方式。一步,再一步,走向更高。这是从儿时起便成为我围棋追求的目标,也是爷爷充满诚意的真心在我胸中激起的小小的启示。
         
即使是现在,我仍然会时常想起那段日子。爷爷把我放在自行车后座上,奋力地踩着踏板前进。阳光暖洋洋的,微风也柔和。自行车车轮飞快旋转,而路上所有的事物,都随着那旋转迅速地往身后退去。
        
我安静地把脸靠到爷爷温暖的背上,看着镇上的小商店、电子游戏厅、洋装店、理发铺、饭馆等一齐向我挥手致意,并擦肩而去。这个景象一动不动又毫不退色地藏在我记忆的深处,每当我感到疲惫不堪、烦躁异常的时候,它就会悄悄地走出来,让我重归平静。
        
直到现在,儿童时代爷爷自行车的后座对我来说仍是最温馨、最充满吸引力的地方,没有什么能够超过它。
        
大部分的人并不是伯乐,并不能够在最初就发现一个人具有天才的能力。
        
只不过在看到之后所作出的某些非凡成果后,他们才会恍然大悟,说这个是天才之举。
         
因此,如果我们抛弃对天才的固有观念,那么就会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所有的孩子都可以被培养为天才。
       
我并不是头脑聪明。我只不过是在有问题的时候比别人更长久地思考。

让兴趣成为你的才能

什么是才能呢有很多人都喜欢说李昌镐是个天才。但是我从来没有把自己当做过什么天才。听到关于天才的称呼和赞美,我会感到很难为情,脸也会变得滚烫。
        
但是,到现在为止我也从没有说过哦,不是的,我不是什么天才这种否认的话。因为有人会问学习围棋不过5年就成为了职业的棋手,而且是11岁的职业棋手,如果这都不能称之为天才,那么谁是天才呢?面对这样的问题我真的很难回答。并且在那种情况下如果还一个劲坚持我不是天才,我不是天才,只会让人觉得我很矫情,骄傲而虚伪。
        
而事实上,不仅仅是别人,我自己也会经常有这种心情,那就是深刻企盼:如果真能当一回天才就好了。但我并没有能够真正当一回天才,我没有资格被称为天才,因为自身不足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除了围棋之外的其他方面,我的能力十分平庸,甚至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小学入学的时候,我曾经参加过智商测试,当时智商测定为139,脑袋还是比较聪明的,但是与能够在新闻报道、广播媒体等作为话题的那些天才、英才相比,我的差距很大。比如我的记忆力就非常差,是个路痴,经常会在路上左右徘徊找不到方向,而类似于电脑等机器的操作,我更是非常不熟练。不仅如此,不论私下里自己怎么努力,我的口才还是很差,简直是我弥补不了的缺陷,这经常让我很是受伤。接受采访或者是登台发表获奖感言这种事情,每每会搞得我非常慌张。虽然孔子说过能言善辩只不过是阻挠他人而招人怨恨罢了,都是些无用的东西(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但是我还是特别地羡慕那些从小就十分有天分,口齿伶俐的朋友们。像我这种有许多缺点的人都能够被大家叫作天才,如此看来,只要任何人,在某一方面上有卓越的才能都能够被称为天才。
        
我只能说,单就围棋这方面,我和别人相比也许还算有点才华,但离天才的称号还差得很远,我认为自己的才能也不过如此罢了。
        
近些年来,天才这个词语有逐步被滥用的趋势。在某个领域稍稍做出些能够入人眼的成绩,马上就会被贴上天才的标签。如果这种夸张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话,那么毫无疑问,这个狭小的世界上充斥着各式天才。我认为,天才是有标准的,只有那些通过自己有意义的卓有成效的活动,在所从事的领域里成为典范并能够进一步为世界的改变做出贡献的人才有资格被称为天才。
        
如果按照我的标准来挑选围棋界的天才的话,那么有这么几位会出现在我的名单上。远处说有和木谷实九段一起主张新布局并成为围棋界新的典范的吴清源九段;近处说有我的老师曹薰铉九段和当代棋坛英才李世石九段。其实这种判断并不仅仅是我自己的看法,这是围棋界的各位同僚、前后辈们一致讨论的结果。
          
我的老师和李世石九段有很多的共同点。其中最为让人钦佩的就是他们会在人们一眨眼的极短时间内抓住棋的要害,构建自己的脉络,这种直观的力量,是谁都学不会的。并且这二位和我不同,他们在围棋以外的领域都表现出非凡的适应力,让很多人不由得感叹:天才就是不一样,做什么都优秀。
          
我在年纪尚幼时就成为职业围棋选手,并且做到了人们口中所说的最好,但是这些所谓的成就并不是因为我是个天才,而是因为我将每个人都有的那些才能,比如专注,比如努力,发挥到了极致。并且这些成就并不是靠我一个人的力量或者才能就能够实现的。
         
我的成功是各种完美的条件叠加下的结果。其中有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最理想的教育方式给我打下的基础,以及在有了坚实基础后国内最卓越的老师的教导。
        
大部分的人并不是伯乐,并不能够在最初就发现一个人具有天才的能力。只不过在看到之后所做出的某些非凡成果后,他们才会恍然大悟,说这个是天才之举。因此,如果我们抛弃对天才的固有观念,那么就会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所有的孩子都可以被培养为天才。
          
我并不是头脑聪明,只不过是在有问题的时候,能够比别人更长久的思考。
        
而我觉得自己所拥有的最大的才能,应该就是兴趣了。只要是和围棋有关的事,我都不厌其烦,这点在周围的成年人眼里是难能可贵的。
       
孩子的天性本来自由散漫,注意力不集中,即使是非常有趣的游戏也不能够玩很长时间。对待围棋尤其如此。围棋又是那种除了手之外不需要其他运动的游戏,并且与对弈的另一方也不需要言语,同时对弈从头到尾都需要不断地思考,需要长时间坐在同一个地方。对一刻都待不住的孩子来说,这是非常难以坚持的事情。
        
但是我只要是和别人下棋,只要一坐下,就一动不动,仿佛整个人被埋到了围棋盘里,一点点轻微的动弹都没有,深深陷入思考的世界。
        
我总是用一副满脸僵住的表情死盯着棋盘,别人绝对不知道我在想什么,所以总是感到很神奇。而我自己对这种完全沉陷的时间一点都不觉得乏味,反而乐在其中。
        
弹弹珠、打片子也好,电子游戏、摔跤也罢,它们确实是很有意思,但是远比不上围棋,像围棋这样有趣迷人的游戏是独一无二的。学习围棋后那些普通的游戏都变得乏味了。只要一坐在棋盘前,我就会变得像俗语里说的那样:斧头把烂了都浑然不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正如孔子说的那样,兴趣就是有这种魔力,拥有兴趣的人,即使没有人强迫来教授,他也会自己去寻找,自己去沉醉其中。兴趣是一种才能,这种才能每个人都有,你也有。
         
而就我的情况来讲,真的是每件事情都再幸运不过了。结识围棋之初,我丝毫没有感觉到乏味,而是充满欣喜地融入这个世界;循序渐进,让我从弹棋子、五子棋开始接触学习围棋的充满教育智慧的祖父;对我从不做任何强迫要求和限制,无时无刻不给予我关爱和支持的我的父母。
被牛喝进去的水会变成奶,被蛇喝进去的水会变成毒。
充满真心的赞美和期待是让人精神振奋的力量,
但是赞美并不是所有人的良药,
对有的人来说,赞美反而会成为致命的毒品。

赞美与责备的两面性

未堂徐廷柱在他的诗《自画像》中写道:二十年来养育我的是八面的风。那么,那养育我的,把我推上围棋斗场,让我成为围棋斗士的力量是什么呢?如果抛开之前所说的兴趣不谈,我想,养育我的那八面的风,那力量,便是赞美与期待
        
赞美可以让鲸鱼也跳起舞来。如果你去逛书店,会发现书店里关于领导力的书非常之多,翻开来看一下的话,每本书里都会提醒领导者要懂得赞美下属。虽然对于这点的解释和证明有很多种,但是中心观点都是老生常谈,也由此可见赞美的力量。
        
关于赞美和期待的效果,很早之前人们就做过研究了。在学界,人们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关于皮格马利翁的神话纷繁而精彩,但是如果把内容压缩一下,就非常简单了。雕塑家皮格马利翁制作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女人像,他爱上了这个自己亲手制作的女人像。爱与美的女神阿佛洛狄忒被他的那份痴迷的爱感动了,于是赋予了那女人像生命。
        
如同这个神话告诉我们的,在他人的期待和关心下,人们原有的能力会提升,做事情的结果也会变得明朗。在心理学上,如果他人尊重我,并且对我充满期待,那么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要回应那种期待并向着所期待的方向去努力,最终成为他人期待的那种人。而在教育心理学中,这个原理被广泛运用: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期待会对学生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1968
年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科的教授Robert Rosenthal和在美国有20多年小学校长经历的Lenor Jacobson以美国旧金山的一所小学全体师生为对象,做了一项实验。他们对所有的学生进行了智力测验,然后在每个班随机抽取了20%的学生,注意这20%的抽取,是和智力测验的结果无关的。他们将这份名单交给了教师,并告诉他们:这是智力水平非常高的孩子,他们极为有可能在学术上取得很大的成功。
          8
个月后,他们重新回到这里,做了和上次一模一样的智力测验。结果发现,曾经出现在名单上的孩子,在智力测验中远远超出了平均水平。不尽如此,他们在学习成绩上也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推敲起来,名单上的孩子们能够有这样大的进步,是和老师对他们的期待和鼓励分不开的。这个实验充分证明了,老师对学生期待的效果会直接体现在学生的学业成绩单上。
        
从我第一次抓起棋子,到现在为止,那驱动着我不断前进成长的动力,正是人们对我无数的赞美。记忆是朦胧的,但是回想起儿时的岁月,那些赞美的声音仍会轻轻掠过耳边。
   
啊?这么小的孩子已经知道这个招数了?呀,这个家伙真是厉害啊!
   
这孩子是什么时候开始学围棋的?什么?还不到1年?哇,你是天才啊!
        
在全州,爷爷牵着我的手挨个儿去各个棋院学习,和形形色色的人对弈的那个时期,和我下棋的人大多数都是些年纪大我四五倍的叔叔们。可能也正是因为对手是个孩子,所以叔叔们不论是赢了,还是输了,都不会因为结果而心存芥蒂,都会毫不吝惜地向我抛来赞美。
        
我对自己选择的围棋充满了热爱,慈祥的爷爷又循循善诱,这些都是我能坚持下围棋的很大原因。但是在通往职业棋手的路上,使我能够一直不知疲惫、不觉厌烦、全身心享受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人的赞美。
       
充满真心的赞美是让人精神振奋的力量。当时从来没有这么想过,但是那些能够抽空儿和我对弈,并不时称赞我的不知姓名的叔叔们,真的是让我舞蹈起来的人们
        
除此之外,从入门围棋之前开始,爷爷对我特别地疼爱备至,保护有加。而入门围棋之后,爷爷、家人自不必说,全州所有的亲戚们、围棋爱好者们都对我充满了关爱和期待。我正是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等到我正式登坛成为职业围棋选手,棋迷们热情的支持和鼓励将我淹没,到现在我如果有围棋对决,也总会收到来自世界各地棋迷的声援。
        
他们乘飞机或者坐火车,即使要在路上度过好几个钟头,也从很远的地方赶到我比赛的场所,从比赛开始一直到结束,一直等到最后向我要一张签名。看到他们高兴的样子,我在比赛过程中感受的所有的痛苦都烟消云散,霎时间浑身充满了力量。我之所以能够有今天,都是由于周围的期待、鼓励、声援给我带来的支持。我是靠赞美而舞蹈的围棋鲸鱼。昨天是,今天是,明天也会是。
        
但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享受皮格马利翁的正面效应。赞美并不是所有人的良药。随着人们个性的不同,赞美也会有不同的效果。被牛喝进去的水会变成奶,被蛇喝进去的水会变成毒,这个俗语是非常有道理的。
       
药虽然好用,但是不能不顾药性而滥用,这并不仅仅适用于医学。许多乘胜追击的青年实业家受到了称赞和期待的鼓舞,变成只看眼前利益,奔走向前的人,而最终走向了破产的道路,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这并不只是肥皂剧里的情节,而是活生生的现实。
        
许多人都认识到条条大道通罗马这个道理,但是在组织社会这个体系中,人们往往会陷入走向成功的路只有一条这种偏执当中。究其原因,我想是由于报纸、电视、广播、书刊、网络等无时无刻不通过实时发布的言论来掌控着整个世界,每条言论似乎都在充满自信地向世人宣称:我是对的!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生活在被信息洪水包围的现代社会的人们,真的是有些不幸。因为想要的信息实在是太多了,人们似乎根本没有时间去看、去选择、去学习。如同忙碌在上班路上的销售人员胡乱地往嘴里塞着汉堡和三明治一样,信息也只不过是头脑中的过客,人们对信息的信赖程度也是很低的。
         
而人们对于到达成功的道路只有一条这种偏执和错觉的产生,是由于他们从成功人士那里得到了这种信息。然后狂热地把自己放置在这种框架下,想要按照从成功人士那里听到的那样去做,想要获得梦想中的成功。
        
但是我要说:成功的路和去罗马的路一样,都是有很多条的。赞美和期待是有效的,同时,责备和警告对一个人的成功也是有效的。因为相比这些外在的东西,当事者对待赞美或者责备的态度,他们的意志和努力,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

拜师学艺

我受到过全州新春棋院刘亨宇院长以及李光弼教练等的指导,他们都是韩国围棋界业余棋手中的佼佼者。我曾经向拥有全国比赛优胜经历的全州业余高手李精玉教练学了1000多盘棋。与此同时承蒙爷爷独特的教育方法,我与下棋经历不如我的很多人也对弈无数。
        
说不定爷爷是想培养我,他想把我培养成为了抓一只兔子也付出全力的老虎。不知道我是否达到他老人家的期待,但是不管怎么样,那种对局训练了我不管是跟谁较量,都不会瞧不起对方,都会慎重对待对手的态度。
         1983
年夏天,我在学习围棋的道路上又向前走了一步,终于能够跟当时的职业棋手田永善教练(当时七段)学习了。这是经过李光弼教练的介绍,我才第一次能够接触职业棋手的世界,也是从此时开始,我便和职业棋手结下了缘分。
        
田教练是赌棋的高手,也是田流的创造者,是具有自己独特特色的一流的职业棋手。
        
如果能一直专注于围棋、不那么嗜酒且追求自由奔放的生活的话,田教练也不会在某天突然告别棋坛。如果那样,世界上又会多一位技艺高超的职业棋手。
       
在我的记忆里,田教练的棋风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讲究以周密的占空行棋的实地围棋,更喜欢用各种奇异招数战胜对方。如果我下棋的时候明明能够使用招数却不用的话,即使赢了那盘棋,他也会十分严厉地训斥我。盯住对方的要害让对方一步也动弹不得,是这位曾经在围棋界出类拔萃的怪杰对我的教诲。
         
田教练第一次见到我的时候,似乎很不情愿收我为徒,这是我后来才听说的,说我给他的第一印象是:并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他的东西。
       
不是有这样的说法嘛,出众的孩子在某些地方和普通孩子很不一样。比如说目光分外明亮或者是长得特别机灵之类的,而你反而看起来特别愚钝,说实话没有一个地方能让我觉得你是块下棋的材料。所以一开始我并不是因为确信你是个职业棋手的料才教你的。
        
因为大部分围棋天才们幼年时的外貌就与众不同,但是那时的我不足以给他这种感觉。我的老师(曹薰铉九段)和赵治勋九段小时候就都与众不同,看他们幼年时的照片就知道,他们的外貌的确和普通的孩子很不一样。他们的目光非同一般,能够从他们的目光里感觉到像冰一样晶莹剔透的冷静气息。
        
而从我身上绝对看不到一点儿那样的天才们所具有的特征。不仅如此,我的外貌显现出来的所有特征更接近天才的反面。但是田教练发现了我在迟钝的外貌之后藏着的特别的东西
        
我教你,你现在的水平是三级,我让你六子。但是你一盘棋,除了一两个招数以外,全都是些稀松平常的招数。但特别的是,那些是那种你不能够确定它们非常厉害,却很巧妙的招数。一开始的时候,那些招数大部分看起来都很模棱两可,觉得不像孩子那样充满雄心壮志。但是从结果上看并不绝对如此。很大一些需要看路数的地方都摆上了棋子,给我一种很奇妙的感觉。
          
才能出众的孩子毫不畏惧,多多少少有点儿过分的嚣张并且喜欢运用各种战术战胜对方。这样才像孩子们下的棋。但是我虽然一开始的时候和对方对峙,但是对峙一会儿以后马上就会后退,以后不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就不会像开始那样和对方对峙。虽然我的棋风缺乏斗志,但是也一直在赢棋。
       
很多观察者们说,我的棋风是因为受到李精玉教练以及田永善教练的影响而形成的。事实上在向田教练求教之前我的棋风就已经基本形成了。田教练对幼年时的我是这样评价的:就算是输,也坚持自己的风格方式,这一点令我非常满意。
       
我的围棋虽然不是那么针锋相对,但是并不说明我缺乏赢棋的欲望。不管我输了几盘都不会像其他孩子们那样在棋盘面前面红耳赤,虽然很多人看到面无表情的我都会说我是个漠然的孩子,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我会偷偷跑到卫生间,关上门之后掉眼泪。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消气之后,马上又以明朗的面庞回到棋盘前。而赢棋的时候我的话语会变得更少。

韩国围棋界的第一号内弟子

我学围棋仅仅两年之后就参加了海泰杯全国儿童围棋大赛,并且作为进入十六强的最年少棋手而获得了鼓励奖。在那之后第二年我便在同龄人围棋王大赛中取得了优胜。
        
这时候,我站在了命运的棋盘上。家庭会议上,家长们做出了昌镐喜欢围棋,并好像确实有这方面的才能,让他走职业棋手之路的决定。
        
做出这样的决定之后,爷爷和父母不能决定到底是送我去做当时活跃在日本围棋界的赵治勋九段的弟子,还是在韩国国内找一个好老师。因为当时日本是世界围棋的中心,并且认为韩国的围棋比日本略低一等,所以都认为去日本留学学习围棋是精英们应该走的路线。
       
但是我的日本围棋留学之路在那之后不久就告吹了。爷爷和父母认为为了把我培养成职业棋手,把什么都不懂的我送到日本是一件对我十分残酷的事情。那时候的我是个自己一个人无法睡觉的孩子,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和爷爷奶奶一起睡觉,把这样的孩子送到陌生的外国,怎么想也觉得无法安心,所以下了这样的结论。
       
结果爷爷和父母为了给我找一位好的围棋老师找遍了整个韩国。那时候往返于首尔和全州指导我的田永善教练给我介绍了一位职业围棋界绝对首屈一指的老师曹薰铉九段,我有幸与这位强者进行了2盘授三子的指导棋。这两盘对局相隔了一个月,第一盘输了,一个月后的第二盘赢了。然后在1984年的夏天我和老师(以下所称的老师都指曹薰铉)结下了师徒之缘。
         
走上围棋之路后,似乎应该称呼我的最高指导老师为“Mentor”,但是,我却不想改口,因为Mentor中所包含的意思,在老师这个词里都有,所谓的改口,也毫无意义。因为对我而言,曹薰铉老师在作为我的老师的时候,是最伟大的。
       
作为弟子怎么敢评价自己的老师,如果非要用几个字表述的话,我就冒着不敬的骂名评论一句:老师是当代最杰出的围棋斗士
       
那时候,我的老师不过刚刚迈入而立之年,便两次取得大满贯(在一年之内的全部棋赛中取得优胜),而作为职业棋手一辈子能够创造一次这样的记录都已经是至高无上的光荣了。我的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巅峰的职业棋手(19863次大满贯得主)。这是在中日韩三国中独一无二的记录。可以说在韩国职业围棋界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也不过分。但是在现实当中,日本仍然觉得自己略胜韩国一筹,中国也小看韩国的围棋水平。作为新的突破口的世界级大赛之路在老师面前并没有打开。
       
职业舞台非常遥远,在国内围棋界没有可以再往上攀登的地方。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那时候的老师一定觉得特别孤独。
         
职业棋手们大部分都在即将退出职业舞台的时候才接收弟子。作为韩国围棋界的第一人,不管是从年龄上来讲还是从体力上讲,老师都处在巅峰时刻,在这个时期收弟子是前所未闻的事情。让人难以想象的事情之所以会发生还多亏田老师恳切地拜托,另外,会不会是因为老师领会到了顶峰的孤独?
       
老师对我的第一印象好像和田老师的差不多。天才在人群中,就好像锥子藏在布袋里一样锋芒毕露,但我看起来和那种类型相距甚远。朦胧的目光和多少有点趋于肥胖的形象不仅愚笨,而且语言表达能力也欠佳。
       
第一次指导对局的时候老师赢了。我的棋风并不同于我的同龄人,甚至于让人感到我的行棋十分迟钝缓慢,我的这种棋风虽然很特别,但是跟老师的棋风却完全相反,老师的棋风迅速而轻盈,所以后来听说当时老师对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肯定是不管怎么看也觉得我们俩不可能有师徒之缘吧。
        
但是在第二次来全州与我对局时,老师改变了对我的看法。在第二次对局的时候,让子数和第一次一样,老师让我三子,但是内容却跟上次很不一样。在短短不过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好像从上次的对局中悟出了什么。我的这种样子让周围的人们感觉到了一种深入骨髓的力量
       
老师也被那种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的力量所吸引,最终接收我为弟子。对我而言,这是我进入围棋世界以后的第一次决定命运的瞬间。身为正处于巅峰状态的现役棋手,还和自己父母住在一套窄小的房子里,老师就在这种境况下还是收下了9岁的我作为弟子韩国围棋界的第一号内弟子,并带着我一起生活,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们从此结下了师徒之缘。其实,老师在日本留学时自己也曾做过别人的内弟子。老师肯收留我,是因为一方面感受着比赛的枯燥与君临天下的孤独,另一方面对一个天赋尚待考证的少年抱有某种好奇心。能这样与老师结缘,我只能说我太幸运了。
       
对于全州的家人们,我的首尔之行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家人们单凭我成为当时韩国围棋界绝对第一人的弟子的事实就非常高兴了,虽然如此,他们对我的首尔之行也不无担心。
        
事实上我很胆小。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尤其是特别害怕自己一个人独处。虽然会为了弟弟和高年级的孩子打架,但勇敢的摔跤王只在白天存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必须有爷爷或者奶奶或者是某个家人陪在身边我才能安心入睡。这样的我自己下定决心去首尔,在家人们看来这是件名副其实的大事件。
        
但是一想到要把年少的我自己一个人送到首尔,家人们的心里其实并不是滋味。自从开始学围棋以后,我虽然经常去首尔,那都只能算是在爷爷或爸爸的陪伴之下的围棋之旅,并不是离开家人独自出来生活。
         
虽然我是一个极害怕独处的人,但我最终还是下定决心离开家人在首尔生活,这也足以证明我对围棋的执著。虽然是一个巨大的冒险,正是因为我对围棋的渴望远大于害怕,才下定了独自一人去首尔的决心。
        
我作为内弟子入门的决心下定之后,原来在禾谷洞生活的老师搬到了莲花洞。因为我进入到老师的家庭,而且当时师母即将临产,需要一个比较大点的房子,所以做出了这样的决定。搬家两个星期之后师母顺利地生下了二女儿,在那四天之后我来到了首尔,进入老师家,正式开始了我的内弟子生活。
        
那时候在韩国还不存在关于内弟子的制度。所谓的内弟子是日本根深蒂固的徒弟制度嫁接到围棋界而形成的形态,指到老师的家里和老师一起食宿起居学习棋术的弟子。
        
老师也曾被因为收我为徒这件事引发的人们的各种猜测困扰,现在刚刚32岁收什么弟子昌镐家是全州地地道道的富人家,估计是需要钱了听说每个月收取昂贵的授课费,入段之后还会给巨额感谢费”……但是所谓的内弟子并不是这样的。就像老师在日本留学期间,老师以内弟子的身份进入到濑越宪作先生家免费接受指导一样,老师对我也没有收取任何代价。
        
就这样我进入到老师家开始跟老师学习下棋,谁也不会想到仅仅在几年之后,我会在锦标赛上向老师发起挑战。不管是老师还是我,老师的家人还是我的家人,谁都没有想到我在不久的将来会跟围棋界的第一人”—我的老师在锦标赛上相遇。
          
曹薰铉是在韩国围棋史上收内弟子的第一人的消息在贯铁洞(韩国棋院钟路会馆)传开以后,老师的同事们都对他开玩笑说:养虎为患,以后会不会被反咬一口啊?每当老师听到这样的话的时候,都会用他特有的速度感带着哭腔这样说:输给弟子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那也得10年之后才会发生吧!惹得大家一片笑声。
        
来到首尔后,我转学去了梨花女子大学附属小学,从那以后我在老师家和老师一起生活了7年。我的房间位于2楼。为了解决我自己一个人不敢睡觉的问题,我和老师的父母一起睡。老师和师母知道了我自己一个人不敢睡觉的习惯之后对我照顾得十分周到。从那时开始我就管师母叫小妈。从此我有了第二个家庭。
        
练棋练得太晚了需要一个人睡的时候,我只有在开着灯、开着门的时候才能够入睡。师母一开始并不知道我的这个习惯,会帮我把灯关上,但是第二天早上肯定会发现我的房间的灯是亮着的。因为莫名的恐惧,我时常醒来,所以一定要灯亮着才可以再次安心入睡,即便是这样,因为对围棋的热爱,即便是睡着又醒来这样反反复复的折磨,对当时的我而言也是一种幸福。

所谓天才也不过如此

7年里我从未闯过什么祸,也从不胡闹,如同一个隐形的孩子那样默默无言。开始学习围棋以后我身上谨慎小心的特质被逐步发现,而生活中的这种隐形或许正是自身特质的一种表现吧。
       
但我的谨慎小心显然早已超出棋盘的范围。比如走路的时候我都会十分留意,踮着脚,不发出一点声音。如同母亲一样的师母曾说过这样的话:从没有听到他爬2楼时出过大声,哪怕是一次。看着我过分的小心敏感,师母心里都有些不是滋味。
        
可是,我对除此之外的日常生活就有些漠不关心了。运动鞋的鞋带开了也不知道重新系好。好在我也不会感到不方便,就一直那样靸着鞋直到有人帮我系好。现在回想起来,或许是由于当时把所有的注意力和情感都放到了围棋上,而对于现实生活中周围人的真心、环境的变化等都感觉不到了吧。
        
对于师母,那位一直用慈爱的目光关注我,无微不至照顾我的师母来说,我也是一个不惹人宠爱、有些冷漠的孩子。有时师母特地为我准备了好吃的,而我事前不打招呼,回来便只说一句已经吃过了就直接钻进自己的房间。虽然内心充满感激和歉意,但是我找不到表达的方式。
         
我是以研修生5级的身份加入韩国棋院的。从学校回来后坐30分钟的公交车到贯铁洞的韩国棋院;下午4点到7点与其他研修生对局;回家。这便是我一天的日程。老师早回家的时候,便会叫我把当日的对局进行复盘。
       
老师的指导方法并不是简单的对弈,而是通过复盘的方式指出棋局中的重要部分,引导我自己转变想法或者想出新的行棋方式,可以说,老师教给我的是自由的、有充满可能性的解决方法。
       
老师说一对一指导下棋是和抓鱼一个道理,首先放手让我自己在各个地方抓鱼,结束后便和我一起来审视:哪个地方鱼聚集得多?该什么时候撒网?像这样挑重点指导我。
        
惭愧的是,我会时常在复盘时出错。老师特别不解:一个水平接近职业棋手的家伙竟然不会复盘(即使是业余棋手,有了段位后也是能够复盘的)?而我自己也时常为此叹息。
        
我下棋给人以非常迟缓、愚拙的感觉,同时又是连自己下过的棋都不能复盘的弟子。老师却从未试图要改变我的方式,虽然不甚满意,但老师仿佛坚持着这样一种哲学:你的围棋是由你自己的气质构成的。他把我下棋中错误的地方指出来,然后引导我自己修正。即使看到我一团糟的棋局也绝不流露出失望的情绪。现在回想起来,我的老师不仅仅是围棋斗士中的顶尖高手,更是一个无人能超越的指导者。
        
很快老师就看透了我,发现了我的特点,并对亲近的人这样说:
       
真是个特别的家伙。连复盘都不会,像个白痴一样,棋艺竟还能不断进步,少见啊。他的序盘布局很一般,行棋也有些拙劣,但巧妙的是这些都能够很好地顺应局势。计算也比我要胜出一筹。这个家伙果然跟我不是一个流派的啊。应该是个才能内秀的天才。
        
但针对这种观察和断言,当时周围的人只把它看做是老师对弟子过分宠爱的夸大之词。
对自己在无法预料的情况下犯的错误不必太在意,
但是因为自己的轻率,一时激动而出击,
明知故犯的错误导致整个对弈输掉的记忆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人都会犯错,但是因不知而犯下的错误和明知故犯的错误应区别对待。

越想得到,就越容易失去

198411月,我参加了入段比赛,但是在预赛中就被淘汰出局。周围的人觉得我这次出战只要略微体验一下职业入段大赛的氛围就可以了,并没有对我抱很大的希望,可是这次失利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挫折感。
        
我那天躲在回家路上一条没有人的胡同里,一个人大哭了一场。在我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教我、照顾我的老师和莲花洞家人的样子,往返于全州和首尔间的爷爷和爸爸的样子。因为觉得不好意思,对不起他们,眼泪总是不自觉地往下流。
         
我贴着韩国围棋第一人曹熏铉的内弟子的标签,充分地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不管是韩国棋院的新闻室还是贯铁洞一带都传开了我在入段大赛预选中被淘汰的消息。此时怀疑我能力的人们暗暗地撅起了嘴巴。
什么呀,听说是全州的神童,看来也不过如此嘛。既然是曹熏铉的弟子怎么也得通过预赛啊!
话不能这么说,曹国手教了他也才没几天,况且他也只不过是个9岁的孩子。
这是什么话,曹熏铉也是9岁的时候就入段了啊!
啊哈,那时候和现在能一样吗?不能拿这个和当时曹熏铉入段相提并论。而且像曹薰铉这样的围棋天才一百年才有那么一个半个的。
不管怎么说李昌镐好像不是那样的天才,眼神看起来也像在犯困,总之有点沉默寡言。
        
在预赛中尝到失利的痛苦之后,我延长了每天练棋的时间,并且制定了研修生级数每3个月升一级的目标。
        
在跟研修生们的比赛中,胜率达到70%以上就能升一级,只有30%的话就会马上降级。跟爷爷奶奶们睡在一起的时候,我暂时把对不起他们的心情收起来,每天晚上都会练棋到凌晨一两点钟。在老师的书房里有他积攒了数十年的无数的棋谱和书籍,那里就是我的宝物仓库,不久后那里的书就都被搬到我的房间里了。
        
我始终坚信付出就会有回报。1985年秋在所有的研修生中我第一个取得了一级。
        
然后在不久的11月,又到了职业入段比赛的季节。这一次一共有12名自由联赛选手在资格赛中角逐。我对这次入段比赛充满了自信,并且竭尽了全力,可是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比赛第一天我的战绩是33败。
        
第二天又是两连败。我在去年的入段比赛失利之后延长了每天练棋的时间,并且尽了最大的努力,可是两天下来我又是55败。倍感凄惨的我又找了一个没有人的地方,一个人躲在那里流泪。此时翘首企盼我入段的爷爷和爸爸的脸庞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觉得太对不起他们了。
        
现在比赛还没有结束,就算是从现在开始也要奋勇往前追。回到家以后我把在比赛中输过的对局在老师面前重新摆了一遍。老师对我没有任何训斥,我惭愧地在老师面前抬不起头来,无言以对。只是通过用手指夹起棋子,移动棋子来传递我的想法。复盘结束后,我回到自己的房间把刚才老师给我指点的败着看了一遍又一遍。
         
从入段比赛的第三天开始,我的心理出现了变化。五连败之后的极度逆转六连胜。
        
难道仅仅过了一天实力就有了这么大的进步吗?回答是否定的。平凡的人在深山老林的洞穴里偶然遇到了奇人,一夜之间变成了武林高手,这样的场景只有在武侠小说里才会出现。
        
我当时已经差不多具备了入段的实力,但是没能完全发挥出来。这主要是因为每当我参加重大赛事的时候,心理负担都会特别重。家人和老师对我的期待,周围人们的关心,这所有的一切综合到一起压抑了我的思考能力。如果把我的这种现象解释成大型比赛对一个孩子而言的确是个很大压力的话,我自己并不能够接受,因为这其实是对自己失误的宽容而已。
       
后来想想,我虽然对自己在不能预料的情况下犯下的错误回想时觉得没什么可在意的,但是由于我的轻率造成的失误继而输掉整盘棋的记忆却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或许每个人都会犯错,但是因为自己的轻率,明知道是错误的还要犯,那就应另当别论了。
        
可能那时候我的脑海里充斥着一定要赢的想法,阻碍了我的正常思维,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扔掉强迫,选择投入之后我才又找回了我以前平静的感觉。
        
因为比赛初期我的成绩十分不佳,导致了我1985年的入段又一次以失利而告终。我的生活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放学以后去韩国棋院,从下午4点开始和研修生们一起下棋,7点回家,每天都沿着既定的轨道默默地走着。
        
沿着单调的日常生活轨道一路走来的我进入了康德的世界早上低着头从2楼下来,晚上又低着头上2楼去,这是某报社记者对我的描述,十分贴切。这位记者通过师母对我的记忆描写了我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场面。
   
深夜时,也会从昌镐的房间里传出下棋的声音,时而在半夜醒来的时候也会听到下棋的声音。嗒、嗒……的声音震动着空气,充满了整个家。
         
这个时期我的生长发育速度开始一点一点地慢了下来,我本来就话不多,这段时期变得更不爱说话了。我们三兄弟中,大哥光镐在上初中的时候个子就超过了180厘米,弟弟英镐的身躯也仅次于哥哥,十分健壮,而小时候最健壮的我现在却成了三兄弟中身躯最弱者。难道是因为我对围棋太投入了吗?
有一种叫作爱因斯坦症候群的东西。
         
我自知我无法和天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相提并论,但是在各个领域有超群能力的人有很多都是很晚才会说话或者是语言表达能力不如常人的。例如著名钢琴家鲁宾斯坦,印度的数学天才拉马努金,曾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Gary S.Becker),物理学家理查德菲利普费曼都是如此。
       
神经科的学者们通过解剖爱因斯坦的大脑发现,爱因斯坦之所以说话的功能发育较晚是因为他的大脑极度发达,异于常人。爱因斯坦的分析性思考能力超于常人,大脑区域远远超出正常人所占的区域,控制语言能力的区域被控制思考分析能力的区域占领。
      
这种现象是因为大脑的某个部位超出正常水平过度发达,以至于侵占了其他资源,导致大脑的其他部位发挥正常功能所需要的资源无法得到满足。只有整个脑部发育生长所需要的资源被充足时所有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
   
也许我的语言机能及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大部分能源被控制围棋的部分侵占了。

踏入职业的门槛

1986年是我永远不能忘记的一年。这个时候大家都评论我的围棋水平在研修生当中是最高的。没有任何人怀疑我这次将入段成功。
       
但是谁也不能对起伏不定的研修生的胜负下定论。位于下位组的研修生们打败上位组入段成功的情况也发生过不止一两次了。我看着日益临近的入段比赛日期,开始紧张起来。与棋艺无关的不安感,像影子一样隐隐约约地出现在我的心里。
        
723日到81日是第五十四届入段比赛的时期。一直占据研修生第一名的我顺利入围,在一共有9名研修生角逐的双循环赛中我又出乎人们的意料,在第一天的比赛中输掉了两盘,强迫症又重新上演了。
         
如果那时候没有爸爸安慰的话又会是怎样一种结果呢?小时候一起在地上铺上被子摔跤,跟着我们一起去游戏厅的爸爸,一直默默地守在比赛会场周围,此时他向我走来了。
   
昌镐啊,输了也没有关系,下次不是还有机会嘛。
        
因为第一天接连输掉两盘,我又陷入了自责的漩涡,但是听了爸爸的一席话之后,我的内心平静了许多。每当有重要比赛的时候,我内心产生的强迫感就向我袭来,因为有了爸爸的安抚,我才能战胜这种感觉。我的内心重新恢复平静之后,我在剩下的比赛中获得了六连胜,和去年入段比赛时的情形差不多,在连续输棋之后发生大逆转。
        
最终我在这次入段比赛的战绩是621平。我生于1975729日,在我满11岁零两天的时候,我终于突破了职业棋手的关门,入段成功。在韩国我是仅次于老师的第二个最快入段的棋手。
        
此时爷爷躺在病床上听到了我入段成功的消息。爷爷是对我的围棋人生影响最大的人了。爷爷患上了肺癌。入段得到确认后我回到了全州,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见了爷爷。
        
听到我入段的消息以后,爷爷开心得像个孩子,当时的情景我现在还历历在目。爷爷在这一年的11月离开了这个世界,瞑目之前家人焦急地找到了正在首尔对弈的我。
        
爷爷给爸爸留下了不管付出多大代价也一定要把昌镐培养成世界第一的围棋选手的遗言。爷爷的这个遗言是我在KBS棋王赛中获得我平生的第一个优胜头衔的时候才听到的。
        
教我下围棋,看我下围棋,爷爷度过了幸福而快乐的晚年,为了让我入段,爷爷也付出了所有的力量。
        
在人生的晚年,爷爷过着道人一般的生活,悠然自得,可是唯独在处理与我有关的事情的时候,爷爷十分着急上火。
        
爷爷一听到老师不跟我对弈的话就忍不住了。明明知道这样不礼貌,可是爷爷每次来首尔的时候都要带我去找田永善老师对弈。
        
很多人跟爷爷解释老师的指导方法,对内弟子的授课方式就是这样的(不是一对一的对弈指导),可是爷爷就是听不进去。
        
在那样精诚企盼下,在那样的无尽渴求中,我的爷爷终于在看到孙子取得职业段位后才安慰地闭上了眼睛,这也算是我在无尽悲痛中的一丝安慰吧。

 

第二章 拼搏

引言 通常,在一决胜负的时候,人们总会不断提醒自己:一定要尽可能地小心翼翼。静止不动的时候要谨慎地等待,一旦前进就不能失败,因而不动时不能显露丝毫的蛛丝马迹,要慢慢地牵制对手。

职业首战的胜利

从成功入段那一刻起,我作为职业棋手的第一次对弈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因为像我年龄这么小就成为职业棋手并活跃在棋坛的人,在韩国棋院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过去偶尔有过在年龄达到15岁之前便入段的职业棋手,但是刚过10岁的年纪就入段的少年棋手我是第一个。我的老师在9岁时就入段了,但是他在入段后不久就去了日本,并在日本重新入了段。12岁入段的崔珪昞教练进入大学后,实际上离开了围棋的胜负舞台。所以实际上,我便成为了韩国棋院最早入段的最年少职业棋手
          1986
828日,在乙组(四段以下)的升段比赛场上,我在开赛前的职业称号授予仪式上获得初段的称号。根据周围人的记忆,我当时在获得此称号后,在人们面前像个傻子似地眉开眼笑。虽然有点不好意思,但在授段之后,我才意识自己真的是职业棋手了,好像当时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才会高兴成那副模样。不管怎么样,当我们得到了以前没有过的东西,特别是如果这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东西的话,我想谁都会跟我一样的。
          
我成为职业棋手后的第一个对手是赵英淑教练。赵教练是在我出生那年入段的韩国棋院的第一个女性职业棋手,她给我一种慈母般的感觉。授段仪式结束后,我压抑住忐忑不安的心坐在了比赛的座位上,但是赵教练却一直没有出现。
         5
分钟、10分钟过去了,我前面座位的主人一直都没有出现。过了20分钟以后,我放松了刚才的紧张坐姿,开始观看周围的对弈。在观看大人们的对局时,我渐渐忘记了这第一次作为职业棋手的对弈,忘记了一直都未出现的对手。
       
赵教练在对弈正式开始30分钟之后终于来到了对弈室。当时看到我好像吓了一跳的样子。
   
哎呀,昌镐,是你吗?见到你真是太高兴了!
        
在整个对弈的过程中,不管内容如何,赵教练一直以明朗的笑容和温和的态度对我,在这种舒服的氛围下,胜利才会莅临于我。我在这次对弈中取得了胜利,这是我作为职业棋手在正式比赛中取得的第一次胜利。我很容易在大赛中紧张,但托赵教练的福,我登上职业舞台的第一场对弈不是在杀气腾腾的气氛中取得胜利,而是一场如同接受鲜花般的祝福一样值得我回忆的比赛。
       
入段之后第一年,令我记忆最深刻的对弈不是正式比赛中的某一场,而是一次活动中的对弈。19861123日,入段不过4个月的新手坐在了数千观众面前。“88”体育馆里举办的KBS围棋大庆典为了弄出一点高潮,特别策划了刘昌赫教练(当时三段)和我的这场新风对局比赛。
        
这场比赛不是在安静的韩国棋院而是在有数千观众在场的体育馆里举行的,而且KBS电视台现场直播了这场围棋对局。虽然下意识地想要不被周边嘈杂的环境所影响,但是并不容易做到。
        
看到在某月刊杂志上登出的以沉着冷静著称的李昌镐不知不觉脸也变成了红色的报道,人们对我当时的表现好像还历历在目。
       
对于这场对弈,观察者们都觉得刘教练占有优势。我只是个入段不过4个月的雏鸟,而刘教练已入段3年,并且于1986年的探险对局中在和韩国围棋界的绝对强者我的老师的对弈中取得了三连胜,成为当时最被看好的棋手。他是已经在各种围棋赛事的决赛中历练过的强者,所以理所当然大家也会做出上述展望。
         
但是比赛结果却出乎了人们的意料,赛事最终以我的胜利而告终。在对弈中,我利用刘教练对我的疏忽麻痹,在中央区域利用手筋最终反败而胜。这场比赛比起单纯谁赢谁输的结果,大家更关心的是最年少新秀最有潜力棋手之间这场对弈的特别意义上。对我而言,这场对弈使我发现了自身具有的可能性,让我产生了自信感。入段第一年,我的成绩是83败,胜率为72.7%

成为决赛圈中的鱼

成为职业棋手以后,我转学到了冲岩小学,因为梨花女子大学附属小学不承认围棋特长生,不管你的围棋水平有多么出众,旷课是绝对不允许的。相对而言,冲岩小学对有围棋才能的学生有很多特殊待遇。这里所说的特殊待遇,是指有正式对弈的时候可以不去学校。而对于刚刚入段的我而言,其实把对弈称为我的全部也不过分。
         
职业入段以后,围棋对我的意义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业余棋手期间,围棋对我而言最终要的是给我带来的乐趣,而自从把成为职业棋手作为目标并达成之后,就再也不能拥有作为业余棋手时纯粹的快乐了。
        
这是理所当然的。当兴趣成为一种职业,成为赖以生存的手段以后,胜负结果就直接和收入挂钩,不可能再感受到业余棋手时期围棋所带来的快乐了。胜利的时候,能够感受到业余棋手感受不到的喜悦,但是输的时候也会体味到业余棋手觉察不到的痛苦和烦恼。
        
我因为围棋比赛的原因几乎不能去学校上课,但是我通过冲岩研究会认识了梁宰豪、刘昌赫教练等同一学校的前辈们。作为不能去学校上课的补偿,我除了结识了许多新前辈,听了他们讲的许多关于围棋的事情以外,生活如以前一样平常,没有什么特别的变化。没有对弈的日子,我几乎会在韩国棋院4楼棋手室旁边的小研究室里度过我大部分时间。在这间特别为年轻职业棋手和研修生们准备的房间里,我和冲岩的核心人物崔珪昞、梁宰豪、刘昌赫等一起学习棋艺,这其中也有当时还没有入段的我的同龄人尹成贤。
        
在练棋的间隙我们会跑到楼顶打一会儿乒乓球,乒乓球是我除了围棋以外唯一一个擅长的游戏和体育运动。虽然小时候的梦想是做天下壮士李昌镐,但这个梦想在记忆中渐渐模糊,变得十分渺茫了,然而我并不觉得可惜。对我而言,没有什么能比围棋给我带来更多的快乐了。
        
进入1987年以后,我的胜率达到了80%,并迅速在6月份升到二段,创造了入段后在最短时间内升段的记录,9月份,我又突破预选赛站到了决赛的舞台上。
        
第一次登上职业棋战决赛舞台在业内被称作钻鼻子眼。小牛们长大以后就要在鼻子上被钻孔拴上牛鼻圈,在这里比喻新晋职业棋手们第一次站在淘汰赛舞台上的情形。我在19879月举行的第十三届国棋战上突破预赛,进入决赛十六强,获得出线权,被钻了鼻子眼
   
仅仅是个决赛权选拔而已,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现在可能会有人这么说,但是在当时,国内棋赛的预赛根据单位等级分为13次比赛,像我这样初出茅庐的新手能够进入决赛,简直比摘天上的星星还难。
          
经过第一次、第二次预选后,在第三次的预赛中要和六段以上的高手们角逐,要想进入决赛,最少需要取得八至九连胜才可以,碰巧我在第三次预选赛上的对手是田永善教练。对弈结束后,田教练笑着说:本来还想教你些东西,现在看来不必了。
        
虽然很多老师在被弟子战胜后会很高兴地说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之类的话,但是比赛结果直接跟自己的收入有关,所以作为现役职业棋手,承受了失败的痛苦,不会甘心地像上面的谚语说得那样简单。但是田教练对于我战胜他这件事的确比我自己都高兴。
         12
岁就进入决赛,这是在当时史无前例的新记录。如果输掉立即就被淘汰出局,我通过了如此严格的预选赛而进入决赛,受到的待遇完全不一样,那就是在宽阔的水里玩耍的意义。就这样,在我入段1年零1个月后,成为了决赛场里的鱼。
        
田教练曾经对我说过:作为职业棋手,一定要具备3个条件,那就是奇才的特质、良好的身体条件(具有可以长时间对弈的体力)、家庭的支持。只有具备了这3个条件才能有望取得大的胜利。
         
同时,我的老师也这样评价过我:对学习有恒心,而且具备胜负师的气质,看来进步会很快;对围棋有深厚的兴趣,战术看得很深,这两点是你的长处。既擅长棋路计算,在抢占实地方面也展现出了强劲的势头。并且老师也给我这样的忠告和鼓励:偶尔也出现过因为意外失误导致整盘棋都输掉的情况,但是相信经过一段时间会好的。
        
昌镐的棋风与年龄很不相符,特别镇定,从不轻易动摇在面对围棋盘的时候好像没有任何不必要的杂念通常不太值得注意的区域也下得谨慎细致注意力会朝最需要的方向集中,很多韩国棋院的前辈棋手们给了我很多好评,这是我特别得意的一段时间。

减少失误即为成功

这期间,我通过研究和老师的对局并不断反推对局,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围棋竞技的胜利属于少失误的一方。
        
这便是我尽量回避对杀的本质原因。回避对杀并不是因为害怕对杀,而是害怕对杀过程中的诸多变化会导致不能预见的失误。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如是说。意思是:通过战争,百战百胜让敌人屈服,并不是最好的方法。不进行战争便使敌人屈服才是上策。
        
通常,在一决胜负的时候,人们总会不断提醒自己:一定要尽可能地小心翼翼。需要前进的时候要考虑周到,动作细致绵密;需要静止不动的时候要谨慎地等待。一旦前进就不能失败,因而不动时不能显露丝毫的蛛丝马迹,要慢慢地牵制对手。
       
从围棋入门开始,通过不断学习,我在有意无意当中树立了稳固的价值观,那就是厚实
        
围棋评论家评价我的策略是不断扩大起火面积。一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以此为明确的出发点,而且也不具备这样条理清晰的理论。但事实上我是凭感觉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我意识到并确实是沿着这条路走的。我所追求的厚实是足以抵挡攻击的坚固,同时它又包含了明确的实地的概念。
       
后来随着厚实成了我的代名词,我时常被问道:厚实实地您更偏好哪一个?我认为厚实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得到实地,因而两者说到底是一样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其实是喜欢实地的。
        
许多前辈棋手们这样评价我:刚入棋坛的时候李昌镐的棋很弱。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足以引起人们注意,非常平凡。但是,仅仅一年之后,像这样的看法都转变了。职业棋手都是靠成绩来说话的,而当时的我取得了颇受瞩目的成绩。
        
关于我的围棋,人们的评价有一个共同点:老棋;不像是孩子下的棋;给人一种历经人生沧桑的老者的感觉。
        
每次对弈结束我都会得到一个新的别名。比如石佛姜太公扑克脸”……而我也不满足于打入决赛,1987年,我以四段以下胜局第二名(441败)、年终胜率第一名(80%)的成绩提交了年终成绩单。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988年年初,我再一次成为了人们的话题中心。因为我在第十三届国棋战决赛八强比赛中一举战胜了当时韩国最强棋手曹薰铉我的老师,以及与老师共同推动韩国围棋发展的徐奉洙九段,并挺进了四强。现在初段战胜九段的新闻是家常便饭,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但是当时,新手和国内围棋中坚力量的棋手在棋技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不同等级之间权位严格划分开来,这次颠覆常情的胜负结果刹那间成为了大新闻。
         
那天是125日,星期一。在韩国棋院特别对弈室里正在进行着两盘决赛级对弈。一盘是老师参加的Bacchus杯的决赛对弈,另一盘是角逐国棋战四强的重要对弈。
       
记者们当时好像对徐教练和我的对弈并没有什么兴趣。大部分观战者们可能想昌镐虽然现在上升势头很旺,但是还不可能战胜徐名人
        
中午过了不久,在老师参加的Bacchus杯比赛中,以老师的全胜而结束了比赛,对弈室里只剩下徐教练和我两个人。观战者寥寥,对弈室十分寂寞而安静。只能听到偶尔从围棋盘上传来的嗒、嗒的落子声。
       
在让人倦怠的下午,早早落山的太阳余晖透过窗户进入对弈室,把徐教练的脸映成了红色。不知不觉到了最后的局面,盘面零零碎碎地只剩下几处空位。在这一刻徐教练和我都知道了胜负结果,又进行了几次战术安排后结束了这局比赛。执黑的我剩下7目,最后黑棋以1目反败为胜。
        
我在对弈结束的这一瞬间并没有看对方的脸,那时候我的视线几乎固定在围棋盘上了。直面失败一方的脸的这种事情,不知道其他人是怎么做的,但对于当时年少的我而言,是一件特别歉疚不安、过意不去的事情。
        
当时的记者们是这样报道的:打败徐奉洙巨头的李昌镐定下了目标,如果被观察力敏锐的人看到了当时的情形,会不难发现我在面无表情的背后努力压抑着我不适的心情。至少我当时并不是大家所说的扑克脸的表情。
        
比赛结果暂且搁置不说,对弈结束后我们第一时间进行了复盘。徐教练很快就恢复了明朗的表情,并一边指着棋盘一边问了我很多问题。虽然我的声音像蚊子哼哼一般连自己都听不太清楚,但是徐教练很努力地听清楚我的回答,并不时地称赞我下得很好
       
他突然呵呵呵地笑起来一边说:昌镐能够作为挑战者和曹老师对弈就有意思了,一边直勾勾地看着我的脸。在那之前我并不知道徐教练身上还有调皮的一面。所以被他冷不丁的玩笑吓了一跳。
        
这件事给我一种特别奇妙的感觉。复盘的时候没觉得有什么别扭的,徐教练像开玩笑似地向我提出很多问题,虽然都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里面装满了真心。从那以后徐教练偶尔会给我打电话,他在下棋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会问一下我的看法。向不是同龄人,尤其是向比自己小很多的后辈棋手问有关招数的问题,实在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但是徐教练经常很自然地给我打这种电话。
        
就是那时我从徐教练身上学到了不耻下问的姿态。不知道的就要问。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问问题不用害羞。那种行动本身就非常重要。
       
愉悦地接受比赛结果并清楚认识到问题所在,也许这就是推动徐教练围棋水平不断前进的动力。虽然大部分人都知道对弈结束后的复盘对失败的一方更有利,但是很少有人能这般坦然地接受败果。
        
还有一点是即使不知道公式,不断地寻求答案最终发现公式的这种令人惊叹的执著。徐教练本人在围棋入门阶段就表现出了这种态度。
        
徐教练的围棋之路开始得并不早,是自己天天围着家附近的棋院转悠,未经任何人的介绍自己进入了围棋世界。大部分的奇才都是在周围人的引导和保护之下迈入职业门槛的,而徐教练和大多数人的成才过程完全不一样。
         1970
年,17岁的徐教练入段,在不久之后的第二年就包揽了初段名人的所有挑战权,并且在挑战赛中升到二段,获得了名人的称号。那时候的徐教练18岁。与那些很早就开始学围棋并在各种呼声中成为职业棋手的奇才们相比,徐教练反而以更快的速度在20岁之前就登上了围棋的顶峰。
        
在韩国,哪怕只有一次站到过顶峰的职业棋手都会被授予国手的称号。当然,国手首先必须是职业棋手。比国手赛奖金更高的比赛有很多,但唯独大家都喜欢国手这个称号,其中的原因是只要获得国手的称号,就会被延伸到更高的荣誉和意义,例如全国棋艺最高等。
       
徐教练曾经两度获得过国手的称号,但是却没有人称呼他为国手。因为徐教练在18岁时挑战初段名人、争取二段名人时,着实给人们留下了过于强烈的印象。
       
徐教练跟任何人都不一样,他是独自一人走向围棋之路并到达顶峰的另类名人。所以他成为了韩国围棋界唯一的名人。无论是职业棋手还是业余棋手都管他叫徐名人
        
徐教练的直观意识和主观意识比任何人都强。因为没有老师的指导,独自一人钻研棋术,也许正因为这样在一瞬间达到了顶峰,使他和所有其他棋手的思考体系很不一样。除此之外,在围棋界还广泛流传着徐奉洙语录
所谓的围棋就是在木板上摆上石头。
遇到不好斗的对手,我自己也发挥不好。所以燃起对方心中的怒火,也是我奠定胜利的一种方法。
我无法理解整天啰啰嗦嗦把爱、和谐、谅解、理解随便挂在嘴边的人。我觉得憎恶、攻击、挑战、斗争、报复等杀气腾腾的词语更真实,更加贴切。
一定要赢,一定要赢,每天一定要在本子上写下这句话。每天脑子里都要想着胜负。为了不让心软下来,每天都要跟自己重复这样的话。
如果真有围棋之神的话,那么在神的眼中什么所谓的胜负策略、气势等模棱两可的话语一定显得很可笑。在神的眼里只能看到好棋和臭棋。所谓的胜负策略、气势只不过是人们无法完美地解读而产生的词语而已。但是在决胜负的时候,气势和运气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当处在难以区分胜负的困难局面时,大多数人的心理防线会变弱。
说我是天才?我创造成绩非属正常?对不起,我不知道天才和非天才、正常和非正常间的差异。不,不是,这之间并没有什么差异吧。
我想利用给我的所有时间,每盘最后一分钟倒计时。这个时间最能体现出对弈时棋盘前面的那个人的精神状态。快棋太轻率,没有意义。在短时间内赢棋基本跟运气有关。我保证快棋绝对不能下出好的对局。

         
老师给我种下了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的种子,徐教练给我展现了激烈的求胜精神。两位都是我伟大的老师。

温故而知新——复盘的力量

棋迷们总是怀着美好愿望期待有新英雄出现,他们希望打败徐奉洙教练的我能够借这个势头登上挑战者的舞台,但是我并没能像他们希望的那样成功。在国棋战四强比赛中,我被卢永夏教练击败止步不前,而后又在紧临的5月举行的台风对决中败给了安官旭业余6段。
       
身披常胜将军称号的我,一直给人以围棋生涯前途无量的感觉,但是我却败给了业余棋手。这不仅让我的棋迷们觉得很意外,也给了我不小的打击。
          
在之后,19886月日本举行了第一届IBM早期公开赛。我成为了韩国远征队中的一员。我在第一轮比赛中战胜了日本老将铃木六段,进入了第二轮比赛。铃木六段可能因为败给一个小孩子的事实感到很窘困而脸红了,但他很快就恢复了,并让我先不要离开,等待了片刻,只见他拿来两把折扇作为礼物送给我。他的确是位亲切的棋手。
        
在第二轮比赛中,我遇到了强劲的对手日本最厉害的新人棋手小松英树六段,他集日本新人王等名誉于一身,备受瞩目。对局时,我由于序盘布局不当最后输了这场比赛。
        
实力不如对方所以输掉比赛,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是让给我加油的棋迷们失望了,这让我感到很遗憾。在我感到抑郁之际,意外地遇到了正在日本留学的柳时薰初段,他乡遇故知,我的心情变得特别好。时薰哥和我上小学的时候,在儿童围棋大赛(同龄人围棋王战)中轮番得到过优胜,我们还一起在韩国棋院做过研修生。
        
和时薰哥一起回到酒店后,我们两人一直对弈到很晚,一边下棋一边说谈,哥哥一边谈我不久前输给安官旭教练的棋一边逗我。
我在这里每个月都会看《围棋月刊》,听说昌镐你不久前输给了业余棋手。
虽然是业余棋手,但是水平非常高。
话虽这么说,但是职业棋手输给业余棋手像话吗?
        
事实上安教练的水平不比职业棋手差。尽管职业棋手输给业余棋手是一件让人不好意思的事情,但是后来安教练也成功地成为了职业棋手,也算是帮我挽回了点面子。
        
这时候在我身上发生了这样的规律性,那就是我能战胜顶尖级的职业棋手们,但是一遇到中间级棋手或外国棋手我就会意外地输掉。在韩国,入段初期以疾速上升一段时间后,在重要的关口连续败给了卢英师教练,并且被吴圭哲、朴英灿教练等抓住机会拉下了马。
        
后来,我和在IBM早期公开赛上让我败下阵来的小松六段于1990年举行的韩日新艺旋风战第二轮比赛上相遇,并再一次输掉了比赛,我登上国内棋坛的顶峰之后还多次败给了日本和中国的中间级强手。
        
有的人曾这样嘲笑过:因为李昌镐只研究了最强者们的围棋,只能对付强者们,事实上,上面所说的这些失败并不是只有这么单纯的原因。有几个围棋新闻工作者对我做过类似的诊断,说:这是对陌生对手的强迫感。
       
客观上,单纯从战斗力来衡量,明明可以轻取的对手我却往往输给他们。这难道不是有实力以外的原因吗?那就是我对陌生对手们产生的一种强迫感。
       
当然,话不能完全这么说,谁遇到陌生的对手都会觉得不适应,这是事实。如果是第一次遇到的对手谁都可以说互相不熟悉,但是顶级的棋手们的棋谱平时练习得比较多,所以可以说相对更加熟悉一些。反而对我而言,说不定和徐奉洙教练这样的人下棋会觉得更舒服一些。
        
说不定我的这些失败事例恰好是为了证明我并不是一个天才。像老师及李世石九段这样真正的天才,不管对手是谁都不会丢失中心,有明确的自己的流派。不管对手是谁,都会把对方引到自己擅长的领域,用对自己有利的局势完成比赛。
        
但是我跟他们不一样。虽然熟悉很多战略战术,用以对付那些位于顶峰的职业棋手们,但一旦遇到那些不常过招的棋手就不知道用什么布局有利,该怎么破解当前局面了。相比之下对局反而更加艰难。
        
密密麻麻写有200个以上招数的棋谱,我的老师只要拿在手中稍微看几眼,就能迅速准确地找出那些下得不慎的招数,他就是有这种非凡的才能。而我看到这样的棋谱,别说找出不慎了,光看着就眼晕。要不是因为我这样愚钝,我的老师也不会这样对我说笑:说不定昌镐在围棋方面没有什么才能。这可是拥有独一无二、出类拔萃直观判断的老师对我产生的怀疑。
       
所以我要战胜棋才非凡的棋手,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努力。除了比别人精力更集中,思考得更多之外,没有其他的捷径。围棋有复盘这样一位好老师,如果你获胜了,那么复盘可以让你养成胜利的习惯;如果你失败了,那么复盘可以让你做好胜利的准备
        
当我再次和以前输给他们的棋手对弈时,我的表现和第一次交战的时候很不一样。我有经验了,一次、两次相遇后,就会变得熟悉起来,适应起来,结果对方就变成了我能战胜的对手。对这种情况,我取得了绝对的胜率。
        
我虽然没有天才般的才能,但是我有持久力。我不断将失败的对弈重新复盘,找出失败的原因,类似于这样的努力我自认为比任何人付出得都多。持久力和努力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只要能不懈地努力,就再也没有必要害怕那些天生具有某些才能的人了。

强迫观念一把双刃剑

大概有近十年的时光匆匆流逝了,一次我和走得较近的朋友们一起,很随意地吃着便饭,记不得是谁向我开了一个小玩笑,他说道:
  
李国手下围棋的时候真的是很认生哦。
        
这句话是在饭桌上嘻嘻哈哈开的玩笑话,但是我觉得这句话真的是有专业写作水准的人才能够讲出来的,因为它实在生动绝妙地形容了我围棋的一个特点:遇到陌生的对手,或者在遭遇陌生的棋局变化时,我总是会表现得很慌张。我对认生这一观察和判断,表示很赞同。而更准确一点讲的话,我在下围棋时认生的这个特点,正是由于我自身比较认生的性格特征决定的。
        
最初的时候我并不是一个特别认生的孩子。在接触围棋移居首尔之前,或者说是移居首尔成为职业棋手之前,我虽然算不上是一个言语无忌话很多的孩子,但是也非常地无忧无虑活泼自在。但是不知从何时开始,那个大方自如、天真烂漫的李昌镐便成为记忆中遥远的影像了。
       
成为职业棋手之后倾注在围棋上的时间渐渐增多,随之而来的是说话越来越少。因为围棋本来就是不需要言语而进行胜负角逐的运动,并且在对弈过程中的交谈是被严格禁止的。
       
正襟危坐、凝神思考下围棋占据了我每天的所有时间,渐渐地身上那些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丧失了,活泼地跑来跑去的时间更是没有了。而在不知不觉中,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平衡也开始在沉默中被打破,这种平衡的丧失或许是给我的一个警告。
        
然而没有人往这方面想过,当时年纪还尚小的我没能够考虑很多,也并不关心。如果当时我能够坚持一直和同龄孩子们玩乒乓球的话,或许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会比现在好得多。但是比较亲近的同龄人不是有排得满满的正式比赛日程,就是正在为成为职业棋手做着辛勤的准备,我们几乎没有这种可以一起锻炼玩耍的时间。
        
研修生的时候有崔明勋、尹成贤等同龄的好友,也有比我大两岁的朋友一样的前辈,我们在一起打打乒乓球,东拉西扯,日子并不是很无聊。但是成为了职业棋手后,我必须按照对弈日程来行动,与同伴们相处的时间再也没有了。
       
其实就算不能够跟伙伴们一起玩,只要有同龄的朋友在身边,心里也会踏实许多。但当时我的身边全是成年人,他们像一堵一堵墙围在我的四周,让我喘不过气来。并且在当时的围棋比赛中,吸烟是被允许的,成年棋手吞云吐雾,我在那些烟气中更是痛苦异常。
        
在跟我有类似经历的其他研修生中,最早入段的有尹成贤九段和李尚勋九段,他们在我入段后的第三年,也就是1989年成功入段。另外有崔明勋九段(1991年)、杨建九段(1992年)、金泳三九段(1993年),他们分别以36年的时间差进入了职业棋手的行列。虽然说起来变成哑巴这件事并不光荣,但是以前那个和同伴们相处融洽,经常叽叽喳喳讲话的李昌镐在入段后已然成为了吃了蜂蜜的哑巴,或许闭嘴是在成人世界游走的我能够坚持下来的秘诀。
        
这并非我的本意,但是我无可奈何地持续了这种沉默寡言的生活,直至同伴们突破层层障碍成为职业棋手。1989年,随着熟悉的研修生同伴们纷纷入段,我的心渐渐开始恢复平静和坦然。这一点或许他们并不知道,但是他们的存在给了我巨大的安慰和力量。
        
刚刚进入二十多岁时,在围棋界有一位被称为网球传教士的崔馨基教授,他介绍我学习了解网球。通过这项运动我和朋友们在一起的时间增多了。但是那种发自内心讨厌在人前讲话的意识已经成为了我的一部分,而一场网球比赛下来,胸闷气短的我更是意识到自己的体力有多么差劲。
        
如果细究起来,从入段时开始,那支配我的心理,让我不知不觉开始认生,开始寡言的根源,就是强迫观念。在由成年人围成的藩篱中,我需要不停地辗转在心里给自己定下种种规矩,我就这样不知不觉变成一个老人般的孩子
        
强迫观念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这里说的强迫观念并不同于医学上的那种精神疾病强迫症,因为强迫观念并不是单纯地类似于疾病的坏东西。它包含着两个层面:一方面是不能控制强迫的症状而转变为精神疾病的危险;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正确的方向和坚强的意志塑造出道德观念和责任感。
        
虽然在人前讲话这件事情是我极度厌恶和抗拒的,但是我一直努力着把强迫观念向着好的方向引导。比如我十分积极地投入到能用自己的专业才能贡献社会的“PROBONO”活动中;即使在个人战中一败涂地,在代表国家的国际对抗赛中我也一定要打起百分之百的精神取得胜利,并且创造了胜率90%的记录。这些都是用强迫观念做到的。
        
单纯的观念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要用强迫观念创造出好的结果则需要非常大的忍耐。在激烈的胜负角逐后,每次都会陷入一种失魂落魄的状态,而此时我只能坦言:那种尽力控制自己的精神世界,使其不至于崩塌的努力是无比痛苦的,但你必须战胜自己。

残酷的实战课堂

1988年我以7510败的胜率(88.24%)、最多优胜(75胜)、最多对局数(85局)、最多连胜(25局),将4项记录收入囊中,并且登上了挑战赛的舞台。其中,我成功进入了包括最高位战和霸王战在内的6个棋战的决赛圈,并被选为MVP(最有价值棋手)。那个时候我所创下的记录,到现在仍然没有被打破。
        
有人说这真是很奇异:棋风显得木讷迟钝的人,在朝着围棋最顶峰攀登的路上却走得比谁都快。这真是足够奇怪的。但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韩国围棋界的力量是比较薄弱的。
         1988
12月,圣诞节的前一天,人生的第一场师徒对决拉开了序幕。绝对强者曹薰铉和14岁的弟子李昌镐之间的围棋之战究竟会怎样进行呢?对于这场争锋,比起胜负结果,人们似乎更乐于窥视这寓居于同一屋檐下的师徒二人,在围棋盘上你死我活相争时的心态。而大部分棋迷对于这场比赛的看法是:李昌镐还没有超越老师的能力。
        
对局那天早上,我和老师并排坐着师母开的那辆白色轿车到达了棋院。而在对局开始之前,老师喝着咖啡,抽着他那特有的细长玫瑰香烟并和围在四周的人们交谈。而我呢,坐在老师对面,低着头,保持安静。
       
师徒对决对于老师和我来说都是充满负担的一件事情。一直沉默不语静坐一旁的我自不必说,老师虽然一直面带灿烂微笑,不时和周围人们谈东说西,但是内心深处却并不如表现出来的那般自在,这种与弟子相争的公开赛,对他来说更是十分沉重。
       
这场对局是我们师徒的第一次对决。整场比赛给我留下的记忆是后背满是凉汗,内心充满不安。而老师虽然心中充满抗拒感和不安,但表面上一副淡然之态,而之后老师说的话,却又让我吃了一惊。
        
一本围棋杂志采访老师的时候,他如是说:这种和弟子一起较量的比赛真是沉重得很啊。周围人们的视线给我很多压力……但是,我在心中却想着,快点忘掉这些外界的干扰,好好地下一局棋吧。我当时是这样对自己说的。看到老师的这些话,我感到,其实老师与我相比,感到的是另一重压力。
       
但是我总感觉老师并没有把我当做是他的对手。他只不过是心中充满对弟子的赞赏,怀着这种心情来和我下一盘围棋。比起和对手的争战,老师当时心里想的似乎是通过实战直接来教他几盘
        
我在那些记者和相关人员的注目下,尤其是在摄像机的镜头前,十分不自在。心里想要集中精神到棋盘上,但是周边时不时地会有照相机的闪光灯咔嚓一下,经常让我吓一跳。
        
最高位战挑战赛第一局,我执黑先行,并以高中国流布局,试图构建自己的外势,彰显气势。而对拥有霹雳闪电般路数的老师来说,那些招数如同稻草扎起来的靶子一样不堪一击。我的布局如同脚夫熙熙攘攘围住河岸,而这包围之势在老师犀利的渗透和攻击下毫无招架之力地溃散了。老师果然和以往遇到的对手不同。
        
第一次师徒对决才不过进行到80手,就十分凄惶地结束了。我的老师当真是与众不同。一直扬着眼角、充满好奇观看棋局的人们,这时候都不住地点头说:新鸠未越岭啊。意思是说小鸽子越不过大山峰,李昌镐的成长虽然华丽耀眼,但毕竟姜是老的辣,比不过自己的老师的。
         1989
年新年伊始,在师徒对决锦标赛10对决系列赛事中,我输掉了所有比赛。最高位战挑战赛5场对决,我的最终战绩为13败。只有挑战第二局时将对局拖到了229手时,以半目的微弱优势获得了胜利。这个算是可以聊以自慰的战果了。
        
同时我开始找到了一点点信心:老师的序盘、中盘布局可谓天衣无缝、无懈可击,但是只要在序盘、中盘把差距控制住,那么结束的时候我还是有希望追上的。
        
但是,希望毕竟只是希望,现实终归是残酷的。老师在他雄踞榜首11年的霸王战中以更强势的姿态击败了我—30完胜。我创造了新的记录,那就是锦标赛十二连败。
        
虽然以失败结束,但是我初登挑战者舞台的这个不大不小的事件还是引起了界内爆发性的关注。在安排有挑战赛的日子里,国内的主要媒体都会在赛场争抢地盘,进行所谓的新闻取材战争。最高位战挑战赛第四局于126日在历史悠久的云堂旅馆举行,MBC(韩国文化电视台)把这场老师防守、弟子挑战的赛事和年龄最小的挑战者作为新闻特别报道,并对我进行了采访。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再次看到了那本年代久远的《围棋月刊》。上面刊登的照片都已经老旧发黄了,里面的我一脸惶惑的表情,无语地死盯着地面;而站在记者们蜂拥伸出的话筒面前,老师则耸着双肩,皱着眉头挤出些许微笑,好像是因为和弟子争胜负而感到很惭愧。
        
在我眼里,老师是为了向我展示围棋界顶端的艰险,让我明白守卫战如同世上其他所有事情一样没那么简单。这是一堂严肃的课,并且在那看上去非常微妙的笑容里,我能感受得到老师对弟子能够长大成才,产生的那种忍不住的由衷的喜悦和自豪。
        
我在很长时间之后才切实领会到那种为人师的心情。那是一次我和友人去韩医院的时候,在等候室里我随手拿起了一本《韩国福布斯》,上面刊载着老师的访谈,老师讲述了一些关于为人师的训诫。
        
在我的老师的思想中,老师的精神世界和一般人的层次应是不同的。它应该更接近于道人的世界。在我成为职业棋手之前,他就不断教导我要先学做人。而成为职业棋手继续围棋事业的过程中,他也不断向我强调做人的重要性。通过他的这些教诲,我隐隐感受到了他的为师之道。而他老人家也十分明白地向我展示了什么才是一个老师应有的作为。他曾说过:老师就是给弟子打开前行的道路。回到韩国,收李昌镐为徒后,我便暗下决心: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教诲,践行他的为师之道。’”
        
每当回想起那天老师的笑容,和他笑容中隐藏的弟子所带给他的自豪感,我的心就会变得特别温暖。

突破瓶颈,首夺冠军

19894月,我代表韩国出战第二届富士通杯围棋大赛。出战的棋手包括韩国锦标赛冠军得主(曹薰铉九段、徐奉洙九段)、新生代领跑者梁宰豪教练(当时为六段)和我一共四人。我在一年之前曾经参加过IBM早期公开赛,除此之外便没有任何国际大型比赛的经验,所以这算是我第一次参加正式的世界大型比赛。
        
东京富士通杯对阵抽签仪式上,担当主持人的女播音员对我产生了很大兴趣。这个带着明显孩子气的胖嘟嘟的少年竟然出战国际性比赛,她一脸很惊奇的表情。抽签后的结果是我要对战王铭琬九段。女主持人看着王铭琬九段,笑嘻嘻地说:
       
对方还是个14岁的孩子呢,请您手下留情哦。
       
客席上爆发出了一阵笑声,韩方的出战棋手和陪同的相关人员纷纷鼓掌致意。说起王铭琬九段,当时的人们可能都不放在眼中,但他在2000年、2001年连续在日本围棋排行榜上位列第三,是占据着日本锦标赛本因坊冠军的大器晚成型强者。但是在当时,他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多少注意,甚至被评价为比起顶尖棋手差那么一点点
        
韩国代表团和围棋迷也是对王铭琬九段存在着小觑的心理,很多人都觉得虽然李昌镐并没能够超越自己的老师,但是作为那个能够打败徐奉洙获得挑战权的天才,对付王铭琬这类棋手应该是绰绰有余的。即便是不能够获胜,那么也够王铭琬苦战一番,够他喝一壶的。在这种期待和接近于确信不移的信任下,我在第二天的比赛中一败涂地,算是个令人震惊的结局。如果我自己来讲述这一段,那么听上去似乎在炫耀失败,所以这里我想引用一段他人的描述(朴治文《李昌镐的故事》)。
         
但是,在第二天,昌镐那善于计算的名手石佛般的韧性这些评价所描述的特点都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比赛十分没劲地以失败结束。我内心一片茫然,陷入了沉思。难道是我们过分夸大了对昌镐的评价?那么国内围棋强者看到昌镐如同见了童子魔鬼一般的事实又是为什么呢?即便胜利的希望十分邈远,但是就算仅有半目获胜的可能也绝不放弃,昌镐那惊人的计算力和不可思议的精神力量,这都是他所具备的特殊能力,而这些能力曾经让金寅九段也为之叹服啊!可为什么面对王铭琬这样的对手,昌镐竟然如此轻易、如此令人寒心地就败下阵来呢?虽然王九段听到这话有可能会不满,但是,这便是当时我的真实感想。有了这种想法之后,我便又开始反省:是不是因为我们被李昌镐的魅力所倾倒,所以不能全面而正确地看待他了呢?不管怎么说,他正是那个女主持人口中所讲的不过14岁的孩子啊。
        
那之后昌镐在国外的赛事上也经常输得很惨。如果和对方是第一次交手,那么他的表现会更差。即便是1992年之后,昌镐已经成为韩国围棋的第一人,但是他仍然在之后的比赛中败给了中国的棋手车泽武,并且在迎战那位刚刚离开中国的女性棋手芮乃伟时,一度出现了完败局面。由此,因那个名为昌镐的天才少年感到无比的自豪,对他的无穷力量不断夸饰,并想让世界为之震惊的我们,那期待的心一次次品尝到了挫折。但是,昌镐一到国外比赛就无力地输掉,其中的缘由到底是什么呢?
         
虽然中间有这个挫折的小插曲,但是我并没停下前进的步伐。1989年初,我站到了最高位战和霸王战的挑战台上,并被公众贴上了新锐种子选手的标签。对此,我十分满足,并且在同年的夏天,我重新踏起了加速踏板。王位战、棋王战、国手战、最高位战、霸王战、名人战、大王战、东洋证券杯等几乎所有的棋战我都进入了决赛,并在第八届KBS棋王战中取得了四连胜,站到决胜赛场上。
         1989
88日,在出生14年零10天的那一日,我向着世界最高的目标迈出了第一步。在以金秀壮教练为对手的决胜三局中,我成功地取得了第一个锦标赛冠军。

站在世界顶峰的期盼

在这期间内,我的老师将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19894月开战的应氏杯五局决胜赛上。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职业棋手都是靠奖金来说话的。而40万美元的奖金金额比当时韩国所有赛事的奖金之和还要多。决胜系列赛的第一轮交战(13局)在中国浙江省省会杭州拉开帷幕。
       
第一轮赛事以聂卫平九段21败略占优势告终。但是,我的老师并没有放弃。8月的最后一天,老师为参加应氏杯的第二轮比赛飞往新加坡。当时老师的状态并不是很好,吃过从首尔带过去的感冒药并洗了个热水澡之后便早早睡觉,但是却久久难眠。
         9
2日上午10点,在威信-斯坦福酒店72层的特别对局室里,第四局比赛开始了。执黑的老师以与第二局相同的方法展开了布局。以曾经败退不迭的布局再次进行比赛,这是老师同样的方法不会再失败第二次的特殊傲气,也是他对相关形势判断后的预见。
       
老师在这场对局中以快速的行棋率先占据实地,并且放弃了以往用炫目的攻击迅速结束胜负争斗的必胜定式,果敢地构筑势力,直刺对方咽喉。但是,背负着现场一边倒的声援和支持,聂卫平九段并没有轻易动摇。
         
这是一场超过了300手的恶战。占领四角并执拗地进攻中央的聂卫平九段最终在收尾处输掉了比赛。
        
这场比赛变为了22,胜负裁决重回原点。接下来95日的第五局将成为决定胜负的最后一锤。第五局中执黑的老师并没有采用第四局的方法,他采用了彻底的实地作战方案,迅速地占领了三角,并抢先进入中央制造了巨大模样。面临着此等迅猛的攻势,聂卫平的中腹希望刹那间灰飞烟灭。有着棋圣称号,并且是中国围棋英雄的聂卫平九段,在中盘进行到145手时,无力地认负了。
        
在韩国棋院公开解说场进行现场解说的金秀英教练把老师获胜的消息向全国人民转达,并高呼万岁。金教练几乎嗓子沙哑,他哽咽着说不出话,不住地流泪。在韩国心系着比赛胜负的我那一刻也热血充满胸膛,难以自制。
        
这场胜利使一直处在边缘地带的韩国围棋进入到世界的中心。这一天,我的老师心情如何呢?这里我还是想引用之前的那本书,向大家略做介绍(朴治文《李昌镐的故事》)。
        
那天天色较晚的时候,曹九段坐在宾馆的房间里,灯没有开。巨大的优胜奖杯缩在一角,桌子上随意搁置的那只白色信封里装着40万美元的奖金。曹九段一言不发。房间里十分的安静又气氛略显沉重。为了写新闻报道而特地来采访曹九段的我,仿佛也被这种深海底部般的氛围同化了,很长一段时间里也沉默不语。最终还是一直都陷入沉思的曹九段率先打破了沉默:
        “‘
从今往后,该昌镐看着办了吧!
       
曹九段的这句话真是出人意料。如果把这句话中所隐藏的意思一一抽解开来的话,大概可以这样理解:日本和中国围棋一直以来像天那么高,如同是我们的主人,但是现在,我打败了他们。能够这样战胜他们是我自己都没有想到的,但是这奇迹一般的事情,我做出来了。可今后,谁来继续呢?不要再想了吧,有昌镐在,他会看着办的。
        
曹九段的语气十分低沉,一点都不像一个刚刚获得了40万美元冠军奖金的人,反倒看上去有些忧郁。在他胜负人生最辉煌的瞬间意外地所思所想的竟然是昌镐,他的语调十分沉静,而他的表情里带着的,是那种奇妙的郁郁。
        “‘
昌镐信得过吗?我这样问道。曹九段回答说:当然信得过!曹九段从9岁开始了职业棋手的生活,近三十年未曾松懈一直奔跑在围棋比赛的跑道上,而现在,终于站到了人生顶点。此时他究竟在想些什么呢?是对耀眼的成功和之后必然随之而来的长时间休息的茫然?还是已经本能地预感到一直以来不断跟在身后的弟子昌镐将会面临的激烈胜负对决?
        
后来,我读到这段文字才明白了老师的期待是什么。并且,这种期待总是会在我感到疲惫不堪想要放纵玩耍的时候成为点醒我的精神支柱。
        
虽然因为性格上不善言语,我从没有向老师说过一句请您相信我之类的话,但是那不辜负老师期待的意志和感激之情却一直都深藏在我的心中。
       
我的老师和赵南哲教练一起在青瓦台获得了银冠文化勋章。起初政府决定授予老师文化勋章,但是我的老师拒绝了:在播种现代围棋种子的赵南哲先生没有获得之前,我是没有资格的。于是政府接受了老师的建议,同时授予二人银冠文化勋章。
        
同时在老师品尝到人生最高点的那年秋天,伟大的老师,和跟随在他身后的弟子之间,一场新的胜负对决又开始了。

迈向成熟的最高位战

198912月第三次师徒对决的国手战中,我以13败出局,并在最高位战中以11败的战果度过了年关。贯铁洞的观察者们无不点头说:第四次的师徒对决还是会以绝对高手曹薰铉的光荣胜利告终。
        
虽然最高位战中我11败算是打了平手,但是我以前和老师对局的战绩实在是太凄惨。第二十八届最高位战13败,第二十四届霸王战三连败,第三十三届国手战13败,这个差距是非常巨大的,在争夺冠军的比赛中我是一路失败着走来的。基于这些记录,观察者们做出以上的判断真是合情合理。
        
并且,当时通过应氏杯的胜利登上顶峰的老师已经在122次的锦标赛中取得了108次的冠军,14次亚军,胜率接近90%,实力非同小可。
       
但是,我在最高位战挑战赛第三局中采用了与厚实相反的作战策略,束缚住了老师轻快的棋风,在157手的时候获得了胜利。这次,我终于扳回了每次必输的局势。
       
贯铁洞再次因紧张的气氛而沸腾了。挑战赛第四局老师用霹雳闪电般的速度占领三角使中腹无力化,取得完胜。比分再次拉平为22,命运般的胜负压在了最后的决胜局。
        1990
22日挑战赛第五局的号角吹响了。早上940分,我们师徒二人还是坐着师母开的那辆轿车,向着韩国棋院出发。按照赛程,我们迟到了5分钟。我们都被扣除了10分钟的时间,随后开始了这场比赛。
      
当时谁执黑子成为了外界关注的焦点。似乎又是命运之神的偏爱,我执黑子。
       
这场胜负角逐不愧是最终决胜局,直到最后一刻它也不容许人们妄加预测,简直是一场难解难分的浴血奋战。我首先占领了四角,并且未放任老师的快速攻击,在四下里布下障壁。
   
这次我积聚的障壁并不是实地和攻击性的厚实策略,而是实地和防守性的厚实策略。计算精准且快如闪电的老师说:我觉得你会以半目优势获胜。而这场对局结果证实我以半目获胜,赢了厚实中隐藏的那半目。
       
在照相机的闪光中,我低下头不停地眨着眼睛,而老师用双手蒙住脸,轻轻笑了。虽然已经想过会在某个时候把头衔转到弟子手中,可为什么偏偏是最高位战呢?老师并没有预想到。
        1974
年,我出生的前一年,老师获得了生平第一个头衔最高位,并且一直保守了16年。16年之后,他将这个头衔交到了我的手上。媒体将我们师徒间最高位的交接称为报恩对战
       
回到家之后,师母一边抚摸着我的背一边说:昌镐现在长大了哦。奶奶(老师的妈妈)也一边笑着迎接我,一边说:做得很好。我不知为何要哭了出来,生硬地问了声好,马上跑到2楼自己的房间去了。
        
之后,从1990227日职业新王战中战胜金生俊初段开始到92日棋圣战中败给刘昌赫四段为止,我取得了四十一连胜,创造了一个新的记录。
        1990
1010日,一直以拥有最悠久的历史而著称的国手称号也实现了它的师徒传承。老师一直捍卫10年之久的国手头衔在这一天正式移交给了我。
        
虽然对弈的最终结果是三连胜,但是比赛过程中没有一场对局不是命悬一线的苦战。我一盘又一盘地用拼死学习的姿态竭尽全力。说起来,再也没有比实战更有效的学习方法了。并且,这种通过和世界最强的胜负师实战较量进行的棋艺学习,对我来说机会并不是很多。

站在巨人的肩上起飞

1991年初,我和老师进行了第十次师徒对决。1990年的时候,我已从老师手中接过了最高位的头衔,若再次出战,是作为擂主;而这次我是以挑战者的身份登上了大王战挑战赛的舞台。
        
然而这时,我遇到了点麻烦。本来是韩国《围棋月刊》和日本《围棋俱乐部》联手,特别策划筹办了这场第十次师徒对决,日程已经定好了。然而此时,日本方面却邀请我和日本棋手依田纪基八段进行一场名为韩日新锐代表棋手5局制比赛
        
这件事情真是很可笑。如果是日本棋院碰到类似情况的话,他们会怎么办呢?肯定当即就会反口讥笑:你们有没有搞错?倘若是韩方向日方提出这样的要求,那么韩方肯定会碰一鼻子灰,毫无疑问。
       
正式的国内锦标赛举办期间插入另一场负担极重的国际赛事,并且还是5局决胜负的赛事,这种突发奇想简直是匪夷所思。
        
但是韩国方面冲着日本承担获胜奖金的条件,立马就上了钩。韩国正式锦标赛的三冠王和日本新人王在所谓同等条件下进行激烈角逐的韩日新锐棋手5局制比赛,在韩日双方毫无异义的支持下开始了。当时《围棋月刊》中有一篇代表大多数人意见的专题这样写道:
        
胜负就是有胜有负。李昌镐如果想要成为最强者,就必须要通过这种国际比赛积累经验,磨炼心性。如果李昌镐觉得日方提出对战的这件事情是目的在于利用我;可能会赢,但也可能会输,脸面不好看,并以此为由逃避比赛的话,那么这必将违背一个职业棋手的原则,并且这也不是一个职业棋手应有的姿态。下定决心不管是输是赢都要一决胜负,这才是为了围棋迷们应该做的事情。
        
这种论调脱离逻辑,跨越性反倒不小。作为一名堂堂的国内冠军头衔的保持者,难道只要国外不管是谁提出挑战,哪怕是在锦标赛激烈角逐的期间,我都必须要应战吗?如果避不出战,就非要承受丧失了职业棋手应有的姿态这样的非难吗?
         
虽然当时的我并不在乎是和谁对局,并且无论对手是谁我都从不打算逃避。但是对围棋这个圈子的管理者来说,保护头衔持有者,同时维护比赛的公正性是他们应尽的责任,然而事情却如此发展,这真是值得我们多做反思。
        
我不由得想起了198012月末到19811月初的那场赵治勋名人访问故国纪念对局(曹薰铉对赵治勋)。当时老师虽然已经是韩国国内的全冠王,但是比赛中仍然拿的是次等的对局费。金额虽然差不了多少,但赵治勋九段用日元,老师用韩元,这样分开支付。
         
反过来揣测一下,日方分明怀着这样的一种心态:EVENT赛事自不必说,日本名人和韩国冠军头衔持有者拿同样的对局费,降低了日本职业围棋的档次。所谓的价值,总是体现在那些想要努力守护的地方。
        
接着讲述那场加塞进来的比赛,从结果说起我输了,13败。在首尔比赛的时候是11负,到了东京之后,我连输两局。这里我并不想对失败做辩解。当时我的精力不集中,输给依田纪基八段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在韩日新锐代表棋手比赛的期间,也就是第二局结束后的26日,大王战冠军头衔被我收入囊中。战绩为31负。从老师的第一个冠军头衔最高位,到之后第一位的象征国手,再到大王,我一路走了过来。人们这时开始议论:现在到了李昌镐离开曹薰铉怀抱的时候了。
        
我的独立问题从取得最高位头衔时开始考虑,而在这个时候终于被定了下来。老师说:再没有可以教授给你的了,我们可以到此为止了。并且决定在我3月份升入高中的时候让我正式独立。老师在北汉山山脚安置了一所漂亮的生活乐园,而我考虑到和全州家人的往来,移居到江南高速公路汽车站附近的一间公寓。
        
但是南北分隔的我和我的老师很快就再次见面了。有一本围棋杂志这样写道:弟子好像并不满足于大王这一个头衔。他渴求着更大的独立礼物。
        
在赢得大王之后,我向老师递上了另一张挑战书。那就是王位争夺赛。
         2
13日开始至424日结束的第二十五届王位战是7局决胜制比赛。序盘的时候,局势一直以老师的意愿而发展。挑战赛第一局,老师力挽狂澜取得胜利。算起来到那时为止,在我和老师的对局中,序盘、中盘总是以老师占优势结束,而我则会在后半盘赶上,反败为胜。这几乎成为了一个模式。
        
老师聚集起自己的气势,继续取得了第二局的胜利。人们都说:曹薰铉终于走出了自己弟子设下的魔咒。然而我在之后的第三局到第五局一连三胜,几乎是一口气又夺回了系列赛的主导权。
         
挑战赛第六局,老师惊险地以半目获胜。挑战赛第七局,执白的我获胜并最终摘取了王位战的桂冠。
        
比赛结束的一瞬,跷着二郎腿、领带松散的老师从沙发上翻了过去,头着地。但所有人的表情都很肃然。我已经汗流成河,面对这种难堪的场面无能为力地低着头,不停地眨眼睛。
        
这之后我用6月份一个月的时间取得了另外两个冠军头衔并且进入一个世界锦标赛的决赛。我的1991年以6823败、胜率74.7%结束。
       
许多记者都问我:站在国内围棋最高峰上是什么感觉?当时的我既兴奋又惶恐,根本很难表达自己的想法。而现在回望那个时候,觉得引用牛顿的话作为回答是再合适不过了:
        
如果说我比其他人稍微能够看得远一点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老师是为我照亮前路的灯塔。我不过是一个矮小的侏儒,只因为站在一个名为曹薰铉的巨人的肩膀上才得以看到广阔的世界。
         
超过300次对局的师徒大战,看着头衔一个接一个地交到了弟子手中,老师有时也会面带苦笑。但是老师从没有后悔收我为内弟子。
        
如果我做老师,能够像他那样超然吗?坦率地讲,我没有那个信心。大约十年之前我曾经有过这种想法,就是:有一天我上了年纪的时候,我也要去发掘一个有杰出才能的孩子,培养围棋界的后续力量。但是当我越接近老师的心理的时候,反而越难再次产生这种念头了。
        
没有什么像拥有才能却仍然遭遇失败这种事情一样常见的了,这个世界上充斥着那些没有得到社会承认的天才。这就是世事的原则。而我这个无比犯上不敬的弟子,如果不是拥有了从老师那里借来的巨人的肩膀,飞向更高、飞得更远的这种动力又从何而来呢?

附录 李昌镐个人头衔和主要记录
1975
年出生于全罗北道全州。李在龙和蔡秀僖次子。
1981
年在祖父李花春的带领下入门围棋。
1983
HAITAI杯儿童围棋比赛十六强(最年轻棋手鼓励奖)。
1984
年同龄人棋王战优胜;与曹薰铉下过授三子指导棋战后,被收为内弟子。
1986
年以史上入段第二年少的年龄入段(11岁)。
1989
KBS棋王战优胜(韩国国内头衔获得者中年龄最小)。
1990
年最高位战、新王战、国手战优胜。
1991
年大王战、最高位战、王位战、MBC帝王战、BACCHUS杯、名人战优胜。
1992
年东洋证券杯(世界头衔获得者中年龄最小)、大王战、最高位战、BC信用卡杯、MBC帝王战、名人战、BACCHUS杯、KBS棋王战优胜。
1993
年东洋证券杯、棋圣战、大王战、SBS连胜围棋赛、BC信用卡杯、MBC帝王战、BACCHUS杯,名人战、国手战、国棋战、投递王战优胜。
1994
年棋圣战、霸王战、SBS连胜围棋赛、最高位战、棋王战、BC信用卡杯、名人战、国手战、国棋战优胜。
1995
年亚洲电视快棋赛、KBS棋王战、投递王战、大王战、棋圣战、霸王战、SBS连胜围棋赛、最高位战、BC信用卡杯、棋王战、名人战、国手战、国棋战优胜;参加职业1号公益勤务。
1996
年东洋证券杯、富士通杯、亚洲电视快棋赛、投递王战、大王战、最高位战、王位战、名人战、天元战、国棋战、国手战、世界围棋最强战(EVENT大赛)优胜。
1997
LG杯、三星火灾杯、大王战、棋圣战、最高位战、BC信用卡杯、王位战、TECHRON杯、天元战、国手战优胜。
1998
年东洋证券杯、富士通杯、投递王战、大王战、棋圣战、最高位战、王位战、名人战、TECHRON杯、天元战优胜;公益勤务召集解除。
1999
LG杯、三星火灾杯、KBS棋王战、最高位战、王位战、名人战、天元战优胜。
2000
年三星火灾杯、棋圣战、王位战、名人战优胜。
2001
年应氏杯、LG杯、LG精油杯、棋圣战、霸王战、王位战、KBS棋王战、名人战优胜。
2002
年亚洲电视快棋赛、棋圣战、国手战、霸王战、王位战、名人战、KBS棋王战优胜。
2003
年丰田杯、春兰杯、LG精油杯、国手战、棋圣战、王位战、名人战优胜。
2004
LG杯、王位战、LG精油杯、KBS棋王战、泰达杯(EVENT大赛)优胜。
2005
年春兰杯、ELECTROLAND杯、王位战、KBS棋王战优胜。
2006
年圆益杯十段赛、国手战、ELECTROLAND杯、王位战优胜。
2007
年王位战、KBS棋王战、中环杯优胜。
2008
年十段赛、ELECTROLAND杯优胜。
2009
KBS棋王战、HIGH RESORT名人杯优胜。
2010
KBS棋王战、国手战优胜。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曲靖市围棋协会 曲靖市围棋院
页面执行时间:281.250毫秒
管理
备案编号:滇公网安备 53030202000327号